[發明專利]一種基于InSAR的滑坡災害應急監測排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66090.9 | 申請日: | 2019-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3184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19 |
| 發明(設計)人: | 張洪;何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云南財經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S13/90 | 分類號: | G01S13/9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實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724 | 代理人: | 葉立濤 |
| 地址: | 650221 云南省昆明市***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地質災害 活動性 滑坡災害 目標區域 排查 干涉測量技術 合成孔徑雷達 原始數據集 多次測量 應急監測 觀測 變形 變化測量 地質條件 輔助光學 干涉相位 高性價比 數據選取 重要意義 靈敏性 全天時 特征解 干涉 解譯 回溯 遙感 地表 地貌 繪制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In SAR的滑坡災害應急監測排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S1:數據選取;基于In SAR(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獲得目標區域活動性地質災害數據,多次測量獲得原始數據集;S2:干涉處理;PALSAR對數據進行干涉處理;S3:綜合解譯;以In SAR觀測變形為主,輔助光學遙感、地貌和地質條件特征解譯目標區域內的活動性地質災害;S4:繪制滑坡災害圖;本發明基于In SAR(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獲得目標區域活動性地質災害數據,多次測量獲得原始數據集,隨后通過干涉相位變化測量地表變形,具有全天時、全天候、觀測范圍大、靈敏性高、高性價比、觀測時間可回溯等優勢,這對于大范圍的地質災害快速排查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滑坡災害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基于In SAR的滑坡災害應急監測排查方法。
背景技術
2017年6月24日四川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發生高位山體滑坡,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滑坡發生后,有研究人員利用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追溯觀測,發現滑前長期以來存在變形現象。這與相關研究人員等Cil發現的地質災害發生之前一般都會有等速變形、加速變形現象相一致。但是由于我國西南地區海拔高、地形陡峭、地表覆蓋條件復雜,光學遙感解譯難以全面識別,地面調查很多高位不易到達,導致一定量的高危隱蔽滑源區遺漏,調查的時間周期也比較長,這無法滿足地質災害排查的需求。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Aperture Radar SAR)對地觀測通過自主發射和接收微波來探測地表,通過干涉相位變化測量地表變形,具有全天時、全天候、觀測范圍大、靈敏性高、高性價比、觀測時間可回溯等優勢,這對于大范圍的地質災害快速排查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使得滑坡災害應急監測應用In SAR技術,提高應急監測排查效率和準確性,我們推出了一種基于In SAR的滑坡災害應急監測排查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了解決滑坡災害應急監測效率低難度大,準確性差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基于In SAR的滑坡災害應急監測排查方法。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基于In SAR的滑坡災害應急監測排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數據選取;基于In SAR(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獲得目標區域活動性地質災害數據,多次測量獲得原始數據集;
S2:干涉處理;PALSAR對數據進行干涉處理。
S3:綜合解譯;以In SAR觀測變形為主,輔助光學遙感、地貌和地質條件特征解譯目標區域內的活動性地質災害。
S4:繪制滑坡災害圖;根據綜合解譯結果繪制滑坡災害圖,
S5:確定滑坡災害易發點;根據災害圖確定滑坡災害點。
S6:現場無人機監測;利用無人機進行現場實時監測,收集數據綜合分析排查滑坡災害點。
其中,所述S1中數據選取采用多種不同時段、不同角度、不同波長和分辨
率數據的聯合使用,有效克服大部分In SAR干涉的固有不足,有效增加滑坡識別的全面性、動態性和準確性。
其中,所述S2中在植被較少區域使用C波段的Sentinel-1 A/B進行干涉處理,提高處理效率,同時Sentinel-1 A/B數據波長短,對變形信息更敏感。
其中,所述S2中在植被較多區域利用L波段的PALSAR進行干涉處理,提高對植物的穿透能力更強,因此對抗植被干擾更有利。
其中,所述S3中綜合解譯包括變形解譯、升軌解譯和降軌解譯。
其中,所述S5中確定滑坡災害易發點考慮滑坡發育分布特征,結合滑坡災害圖確定災害滑坡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云南財經大學,未經云南財經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6090.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