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預置標準人臉及頭部3D模型方法在審
申請號: | 201910365850.4 | 申請日: | 2019-05-05 |
公開(公告)號: | CN11022337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10 |
發明(設計)人: | 李建億;李奇;王佳梨 | 申請(專利權)人: | 太平洋未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G06T17/00 | 分類號: | G06T17/00;G06T3/40;G06T5/00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頭發 標準人臉 臉部模型 拼接模塊 攝像模塊 整體模型 構建 預置 圖像 圖像生成模塊 分割模塊 三維模型 掃描模型 掃描儀器 照片處理 照片轉換 整體掃描 非分割 縫合 建模 人臉 掃描 分割 配合 改進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預置標準人臉及頭部3D模型方法,包括,通過掃描儀器對頭部進行整體掃描,獲取除了頭發以外的臉部和頭部的掃描模型,通過分割模塊將臉部模型從頭部整體模型中分割出來,從而構建出臉部部分和非臉部部分,通過攝像模塊獲取人臉和頭發的照片,通過AR圖像生成模塊將臉部和頭發照片轉換成AR圖像,通過拼接模塊將構建的臉部AR圖像與臉部模型相配合從而獲得臉部細微模型,本發明針對掃描建模的弊端進行改進,通過將臉部和非臉部進行非分割處理,然后通過AR技術將攝像模塊獲取的臉部和頭發照片處理獲得更加細致的三維模型,然后通過拼接模塊將三者縫合,這樣就建出更加細致的頭部整體模型,實用性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AR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預置標準人臉及頭部3D模型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計算機硬軟件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的高速發展,3D模型開始應用到各行各業當中。在人體3D建模時,通常通過3D人體掃描儀掃描人體而生成人體掃描模型,但這種方式生成的人體掃描模型在非正臉部分比如頭發和衣服容易出現錯誤或誤差,進而導致人臉3D建模的錯誤率和誤差較高而成功率較低。為修正錯誤和誤差,現有人體3D建模通常需要美工人工對生成的人體掃描模型進行美化處理,導致致人臉3D建模的精確度和工作效率較低。
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一種實時地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應圖像、視頻、3D模型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互動。這種技術1990年提出。隨著隨身電子產品CPU運算能力的提升,預期增強現實的用途將會越來越廣。
現有技術在構建人體頭部模型時,掃描模塊只能獲取輪廓圖,無法對面部或者頭發進行有效的建模處理,現在設計一種利用AR技術將臉部照片處理成三維的臉部模型,然后與無需注重細節的非臉部模型縫合,從而構建出更加細致的頭部整體模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預置標準人臉及頭部3D模型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預置標準人臉及頭部3D模型方法,包括,通過掃描儀器對頭部進行整體掃描,獲取除了頭發以外的臉部和頭部的掃描模型,通過分割模塊將臉部模型從頭部整體模型中分割出來,從而構建出臉部部分和非臉部部分,通過攝像模塊獲取人臉和頭發的照片,通過AR圖像生成模塊將臉部和頭發照片轉換成AR圖像, 通過拼接模塊將構建的臉部AR圖像與臉部模型相配合從而獲得臉部細微模型,將頭發照片處理獲得頭發AR模型,通過拼接模塊將獲得的臉部細微模型、頭發AR模型和頭部的掃描模型拼接獲得完整的頭部模型;通過輸出模塊將拼接后的頭部模型輸出。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通過掃描儀器對頭部進行整體掃描獲取的臉部掃描模型包括臉部三維輪廓,獲取的頭部掃描模型包括頭的整體三維輪廓。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攝像模塊獲取的人臉和頭發的照片包括多個角度的照片。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多個角度包括正面、左右側面以及上下側面。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攝像模塊包括用于獲取照片、對照片進行處理以及輸出可建模處理的照片。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還包括通過平滑處理模塊對拼接后的整體三維輪廓進行平滑處理,消除連接縫隙。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對拼接后的整體三維輪廓進行平滑處理包括,調取人臉模型接縫平滑算法;以及根據調取的人臉模型接縫平滑算法對生成的三維輪廓進行平滑處理以消除接縫。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輸出模塊為AR顯示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太平洋未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經太平洋未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585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