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機艙蓋組件和具有它的車輛有效
申請號: | 201910365062.5 | 申請日: | 2019-04-30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01789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27 |
發明(設計)人: | 陸群;張江;王朋波;郝金松;姚俊賢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長城華冠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B62D25/10 | 分類號: | B62D25/10;B62D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黃德海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順義區仁***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機艙 組件 具有 車輛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機艙蓋組件。該機艙蓋組件包括:左機艙蓋,所述左機艙蓋集成有左側翼子板;右機艙蓋,所述右機艙蓋集成有右側翼子板;中央機艙蓋,所述中央機艙蓋設置在所述左機艙蓋和所述右機艙蓋之間,且所述左機艙蓋和所述右機艙蓋均與所述中央機艙蓋固定。根據本發明的機艙蓋組件,采用了分體式機艙蓋結構,減小了單個零件的尺寸,從而有利于機艙蓋組件的生產制造。翼子板集成在機艙蓋組件上,消除了傳統翼子板與機艙蓋之間的縫隙,提升車輛前部防水性能,保證了整車的外觀美觀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機艙蓋組件和具有它的車輛。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已經步入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汽車產品的品質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人們對駕駛汽車時的舒適性與安全性的要求也隨之升高,尤其是對于汽車的質量可靠性、整車外觀、車內噪音和行人保護尤為關注,這就需要人們對汽車的安全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發動機艙蓋均是由簡單的鋼板焊接制作而成,這樣的形式笨重;雖然發動機艙蓋被鎖在車頭上,但經過顛簸路段時,發動機艙蓋移動會出現向下跳動,可靠性不好,而且又影響發動機艙蓋的使用壽命。輕量化和可靠性在汽車行業尤其重要,其中機艙蓋對整車的影響非常重要。此外,傳統翼子板與機艙蓋之間存在縫隙,影響車輛美觀,且密封性能不好,雨水等易從該縫隙處進入機艙內部或積聚在該縫隙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提出一種機艙蓋組件,將翼子板集成在機艙蓋組件上,消除了傳統翼子板與機艙蓋之間的縫隙,提升車輛前部防水性能,并且保證了整車的外觀美觀性。
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具有上述機艙蓋組件的車輛。
根據本發明的機艙蓋組件包括:左機艙蓋,所述左機艙蓋集成有左側翼子板;右機艙蓋,所述右機艙蓋集成有右側翼子板;中央機艙蓋,所述中央機艙蓋設置在所述左機艙蓋和所述右機艙蓋之間,且所述左機艙蓋和所述右機艙蓋均與所述中央機艙蓋固定。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中央機艙蓋包括:中央機艙蓋本體和中央機艙蓋加強梁,所述中央機艙蓋加強梁設置在所述中央機艙蓋本體的朝向機艙的一側。
進一步地,所述左機艙蓋包括:左機艙蓋本體和左機艙蓋加強梁,所述左機艙蓋加強梁設置在所述左機艙蓋本體的朝向機艙的一側,且所述左機艙蓋加強梁適于與所述中央機艙蓋加強梁相連接;
所述右機艙蓋包括:右機艙蓋本體和右機艙蓋加強梁,所述右機艙蓋加強梁設置在所述右機艙蓋本體的朝向機艙的一側,且所述右機艙蓋加強梁適于與所述中央機艙蓋加強梁相連接。
可選地,所述中央機艙蓋加強梁的左側面上設置有左卡接槽,所述左機艙蓋加強梁具有左卡接支臂,所述左卡接支臂卡接在所述左卡接槽內;
所述中央機艙蓋加強梁的右側面上設置有右卡接槽,所述右機艙蓋加強梁具有右卡接支臂,所述右卡接支臂卡接在所述右卡接槽內。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中央機艙蓋加強梁上設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固定部和插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中央機艙蓋加強梁的側面,所述插接部與所述固定部相連且所述插接部具有朝外敞開的插接槽。
可選地,所述插接槽內設置有多個延伸臂,且所述延伸臂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插接槽的側面槽壁上,所述延伸臂的另一端朝所述插接槽的槽底延伸。
可選地,所述左機艙蓋加強梁具有與所述插接槽插接配合的左插接臂,所述右機艙蓋加強梁具有與所述插接槽插接配合的右插接臂。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中央機艙蓋加強梁包括:中央加強梁本體和中央加強梁蓋板,所述中央加強梁蓋板與所述中央加強梁本體固定且位于所述中央加強梁本體的背向所述中央機艙蓋本體的一側,所述中央加強梁蓋板上設置有多個與車身固定的中央固定支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長城華冠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長城華冠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506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