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動氣控浮渣泡沫去除負壓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64523.7 | 申請日: | 2019-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945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6 | 
| 發明(設計)人: | 陳珊珊;潘國軍;連加俤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L55/24 | 分類號: | F16L55/24;F16K31/06;F16K27/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黃前澤 | 
| 地址: | 321004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容腔 螺旋葉片 浮渣 補液裝置 負壓系統 泡沫去除 自動氣控 閥桿 閥體 滑道 真空發生裝置 磁力驅動閥 分離儲液罐 壓力傳感器 保溫介質 電器元件 對稱布置 過濾填料 壓力通道 自動噴射 補液口 穩壓罐 真空泵 補液 負壓 排布 支管 加熱 發熱 過濾 | ||
1.一種自動氣控浮渣泡沫去除負壓系統,包括真空發生裝置(1)、補液裝置(2)、分離儲液罐(3)、輸液管(4)、排液管(5)和真空抽頭(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真空發生裝置(1)包括殼體(1-1)、上隔板(1-2)、中間隔板(1-3)、下隔板(1-4)、保溫介質管道(1-5)、過濾罐(1-6)、過濾填料(1-7)、葉片外罩(1-8)、電機安裝座(1-9)、電機(1-10)、葉片安裝軸(1-11)、螺旋葉片(1-12)、導葉輪(1-13)、保溫介質輸出管道(1-14)、輸液管道(1-15)、真空管道(1-16)、保溫介質輸入管道(1-17)和密封蓋(1-18);所述的殼體(1-1)內焊接有由上往下間距設置的上隔板(1-2)、中間隔板(1-3)和下隔板(1-4),殼體(1-1)的內腔被上隔板(1-2)、中間隔板(1-3)和下隔板(1-4)分隔成由上往下保溫介質輸出腔、輸液腔、真空發生腔和保溫介質輸入腔;四根保溫介質管道(1-5)沿周向均布;保溫介質管道(1-5)穿過上隔板(1-2)、中間隔板(1-3)和下隔板(1-4)設置,且保溫介質管道(1-5)外壁與上隔板(1-2)、中間隔板(1-3)和下隔板(1-4)均焊接;保溫介質管道(1-5)的頂端與保溫介質輸出腔連通,底端與保溫介質輸入腔連通;所述的中間隔板(1-3)開設有三個過濾罐安裝孔,每個過濾罐安裝孔處設置一個過濾罐(1-6);過濾罐(1-6)穿過過濾罐安裝孔;過濾罐(1-6)頂部一體成型的支撐環支撐在中間隔板(1-3)上,并與中間隔板(1-3)通過螺栓固定;過濾罐(1-6)頂部的支撐環與中間隔板(1-3)之間設有密封墊;過濾罐(1-6)開設有過濾孔;過濾罐(1-6)內放置有過濾填料(1-7);所述的葉片外罩(1-8)穿過殼體(1-1)的頂板、上隔板(1-2)以及中間隔板(1-3)設置,且葉片外罩(1-8)與殼體(1-1)的頂板、上隔板(1-2)以及中間隔板(1-3)均焊接;電機安裝座(1-9)置于殼體(1-1)外,并與葉片外罩(1-8)通過螺栓固定;電機安裝座(1-9)與葉片外罩(1-8)之間設置密封墊;電機(1-10)的座體固定在電機安裝座(1-9)上;電機(1-1)的輸出軸與葉片安裝軸(1-11)通過聯軸器連接;所述的葉片安裝軸(1-11)設置在葉片外罩(1-8)內,一端通過軸承支承在電機安裝座(1-5)上,另一端通過軸承支承在殼體(1-4)上;電機安裝座(1-5)與葉片安裝軸(1-11)之間設置有動密封環;螺旋葉片(1-12)固定在葉片安裝軸(1-11)上;螺旋葉片(1-12)的入流端端面固定有導葉輪(1-13);導葉輪(1-13)上焊接有沿周向均布的六片導葉;保溫介質輸出腔與保溫介質輸出管道(1-14)連通,輸液腔與輸液管道(1-15)一端連通,真空發生腔與真空管道(1-16)一端連通,保溫介質輸入腔與保溫介質輸入管道(1-17)連通;殼體(1-1)的頂板上位于每個過濾罐安裝孔正上方均開設一個操作口;每個操作口上方通過螺栓固定一個密封蓋(1-18),且操作口與密封蓋之間設置密封墊;排液管(5)穿過殼體(1-1)和葉片外罩(1-8),且排液管(5)一端與葉片外罩(1-8)內腔連通;輸液管(4)一端與輸液管道(1-15)另一端連通,另一端與真空抽頭(6)連通;
所述的補液裝置(2)包括支管一(8)、補償穩壓罐(9)、閥體(7)和磁力驅動閥(10);磁力驅動閥(10)采用非金屬材質;支管一(8)輸入端與輸液管(4)的一個側壁開口連通,且支管一(8)輸入端固定有穩壓阻尼噴嘴一(11);穩壓阻尼噴嘴一(11)開設有阻尼孔;支管一(8)置于補償穩壓罐(9)內的管段由靠近輸液管(4)的豎直段和遠離輸液管(4)的水平段組成;水平段側壁開口與補償穩壓罐(9)連通;磁力驅動閥(10)的支管通道(10-1)一端與支管一(8)輸出端連通,另一端與磁力驅動閥(10)的球形閥芯作用腔(10-2)底部連通;磁力驅動閥(10)的閥間通道一(10-3)底端與支管通道(10-1)連通;球形磁力閥芯(10-4)設置在球形閥芯作用腔(10-2)的錐形孔內;滑桿(10-7)固定在磁力驅動閥(10)的磁力塊安裝孔(10-5)內,磁力塊安裝孔(10-5)的底端設有悶蓋;悶蓋與磁力驅動閥(10)通過螺栓連接,且悶蓋與磁力驅動閥(10)之間設有密封圈;磁力塊(10-6)與滑桿(10-7)構成滑動副,且磁力塊(10-6)側部與磁力塊安裝孔(10-5)的側壁之間設置密封圈;磁力塊(10-6)將磁力塊安裝孔(10-5)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下腔室的側壁與支管通道(10-1)通過壓力通道一(10-8)連通,上腔室的側壁開設有抽氣通道(10-10);抽氣通道的抽氣口設置氣門芯;抽氣通道內的壓強為0kpa;
所述的閥體(7)開設有對稱布置的兩個容腔組;所述的容腔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排布的容腔一(7-1)、容腔二(7-2)、容腔三(7-3)、容腔四(7-4)、容腔五(7-5)、閥桿滑道一(7-6)、閥桿滑道二(7-7)、壓力通道二(7-8)和補液口(7-9);容腔一(7-1)與容腔二(7-2)之間通過彈性片一分隔;容腔一(7-1)底面和彈性片一分別與彈簧一(7-10)兩端固定;彈簧一(7-10)為壓簧;容腔二(7-2)頂部與閥桿滑道一(7-6)底部連通,容腔二(7-2)側壁開設有大氣輸入通道;閥桿滑道一(7-6)與閥桿一構成滑動副,且閥桿一的錐形軸段與閥桿滑道一(7-6)的錐形孔匹配;閥桿一底端與彈性片一固定;閥桿滑道一(7-6)頂端固定有封閉板,容腔三(7-3)與容腔四(7-4)之間通過彈性片二分隔,彈性片二和封閉板分別與彈簧二(7-12)兩端固定;所述的彈簧二(7-12)為壓簧;所述的閥桿滑道二(7-7)設置在容腔四(7-4)頂部和容腔五(7-5)底部之間;閥桿滑道二(7-7)與閥桿二構成滑動副,且閥桿二底端與彈性片二固定;閥桿滑道二(7-7)處設置密封圈;閥桿滑道一(7-6)側壁與容腔四(7-4)側壁通過壓力通道二(7-8)連通;所述的補液口(7-9)與容腔五頂端連通;兩個容腔組的容腔一(7-1)之間通過連接通道一連通,兩個容腔組的容腔三之間通過連接通道二連通,兩個容腔組的容腔四之間通過連接通道三連通;連接通道二和連接通道三的兩端口處均設置阻尼器;連接通道一、連接通道二和連接通道三通過連接通道四連通;
其中一個容腔組的容腔一(7-1)與磁力驅動閥(10)的閥間通道一(10-3)頂端通過壓力通道三(7-13)連通,該容腔組的容腔一內彈簧一(7-10)的預壓力小于另一個容腔組的容腔一內彈簧一(7-10)的預壓力;壓力通道三(7-13)與補償穩壓罐(9)的頂部開口通過管道一(12)連通;其中一個容腔組的容腔二(7-2)與磁力驅動閥(10)的球形閥芯作用腔(10-2)頂部通過閥間通道二(7-11)連通;補償穩壓罐的底部開設有對稱設置的兩個出液口;其中一個容腔組的補液口(7-9)與補償穩壓罐的兩個出液口均通過管道二(13)連通,另一個容腔組的補液口(7-9)接補充接頭;兩個容腔組的容腔五側壁開設的出液口均與真空管道(1-16)另一端通過管道三(14)連接,且每根管道三(14)上均設有止回閥(15);
支管二(17)穿過分離儲液罐(3)設置;所述支管二(17)的輸入端與輸液管(4)的另一個側壁開口連通,且支管二(17)輸入端固定有穩壓阻尼噴嘴二(16);分離儲液罐(3)的底部開設有對稱設置的兩個出液口,頂部開設有對稱設置的兩個頂部開口;和補償穩壓罐(9)的兩個出液口連通的那個補液口(7-9)也與分離儲液罐(3)的兩個出液口通過管道二(13)連通;分離儲液罐(3)的兩個頂部開口與補償穩壓罐(9)的頂部開口均通過管道一(12)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師范大學,未經浙江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4523.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