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空氣源熱泵采暖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64400.3 | 申請日: | 2019-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53923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30 |
| 發明(設計)人: | 梁杰;楊磊;魏愛國;劉曉偉;鄭曉峰;劉玉君;李羲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爾熱水器有限公司;青島海爾新能源電器有限公司;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4D15/04 | 分類號: | F24D15/04;F25B47/02;F25B41/00;F25B41/04;F25B39/00 |
| 代理公司: | 青島聯智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王艷珍 |
| 地址: | 266101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空氣 源熱泵 采暖設備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空氣源熱泵采暖設備,包括:壓縮機,其具有進氣口和排氣口;室外換熱器,其具有室外換熱器第一端口和室外換熱器第二端口,室外換熱器第二端口與進氣口連接;室內換熱器,其包括:蒸發部,其具有封閉的蒸發腔;冷凝部,其具有封閉的冷凝腔;連接管,其連接在蒸發部和冷凝部之間;冷媒通道,其設置在蒸發腔中且具有冷媒進管和冷媒出管,且冷媒進管與排氣口連接,冷媒出管與室外換熱器第一端口連接。本空氣源熱泵采暖設備可以潛熱換熱結合顯熱放熱,較單顯熱換熱,換熱效率大幅提升。冷凝后的相變介質液化返回至蒸發腔中,繼續吸熱氣化如此在蒸發腔與冷凝腔中循環,無需外設循環泵驅動相變介質循環。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空氣調節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空氣源熱泵采暖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的舒適度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非集中供暖區域,冬季目前采用的取暖方式主要有:空調制熱風采暖、電暖氣采暖、水循環熱泵采暖等。以上采暖方式主要存在的缺點在于:空調采暖通過室內風機做功使得室內空氣強制對流換熱,室內噪音較大,且制熱均勻性差,容易出現頭熱腳涼的問題,舒適性差。
采暖效果不佳。電暖氣采暖功耗高,只能局部采暖。
對于水循環熱泵系統而言,其換熱原理是吸熱后的冷媒將水加熱,然后驅動水循環,水在循環過程中放熱,室內換熱器里面流通的換熱介質為水,該種換熱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缺點:
1、需要通過循環泵驅動用戶采暖末端中水的循環,噪音較大。
2、水側為液態常壓,僅為顯熱換熱,換熱效率較低,需求的冷媒溫度和壓力較高,能效較低。
3、水系統過濾器臟堵風險高,過濾器臟堵后導致采暖效率降低,功耗增加,甚至導致機組報警停機。
4、室內換熱器以及用戶端采暖末端內熱傳導介質為水,需進行防凍處理,避免換熱器凍裂,導致設備損壞。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空氣源熱泵采暖設備的采用水循環的換熱方式,水側為液態常壓,僅為顯熱換熱,存在換熱效率較低的技術問題,提出了一種空氣源熱泵采暖設備,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空氣源熱泵采暖設備,包括:
壓縮機,其具有進氣口和排氣口;
室外換熱器,其具有室外換熱器第一端口和室外換熱器第二端口,所述室外換熱器第二端口與所述進氣口連接;
室內換熱器,其包括:
蒸發部,其具有封閉的蒸發腔;
冷凝部,其具有封閉的冷凝腔;
連接管,其連接在所述蒸發部和所述冷凝部之間,用于將所述蒸發腔和所述冷凝腔連通,所述蒸發腔中填充有相變介質;
冷媒通道,其設置在所述蒸發腔中且具有冷媒進管和冷媒出管,所述冷媒進管與所述排氣口連接,所述冷媒出管與所述室外換熱器第一端口連接。
進一步的,還包括:四通閥,其具有四個端口,該四個端口分別與所述進氣口、排氣口、冷媒進管以及所述室外換熱器第二端口一一對應連接,用于將所述排氣口與所述冷媒進管連接、將所述進氣口與所述室外換熱器第二端口連接,或者將所述排氣口與所述室外換熱器第二端口連接、將所述進氣口與所述冷媒進管連接。
進一步的,還包括:儲能裝置,其一端與所述室外換熱器第一端口連接,另外一端與所述冷媒出管連接;除霜管路,其一端連接在所述儲能裝置與所述冷媒出管之間,另外一端連接在所述四通閥與所述冷媒進管之間;第一電磁閥,其設置在所述除霜管路中;第二電磁閥,其設置在所述除霜管路與所述冷媒進管之間;第三電磁閥,其設置在所述除霜管路與所述冷媒出管之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爾熱水器有限公司;青島海爾新能源電器有限公司;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爾熱水器有限公司;青島海爾新能源電器有限公司;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440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