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與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有效
申請號: | 201910362972.8 | 申請日: | 2019-04-30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1358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17 |
發明(設計)人: | 曾躍輝;韋新宇;黃建鴻;張銳;尚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主分類號: | C12Q1/6895 | 分類號: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5213 | 代理人: | 方傳榜;蔡俊旭 |
地址: | 365509 ***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稻 稻瘟病 抗性 基因 緊密 連鎖 分子 標記 及其 應用 | ||
一種與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該分子標記引物包含正向和反向引物對,其核苷酸序列分別如下:InDel?19正向:5’AAGGAGATCTGGTATGTGTGCG 3’;InDel?19反向:5’AGTTTGGGGTAGTGAAATGCGA 3’;InDel?25正向:5’CCTGGTCTAAAGCGCACCTA 3’;InDel?25反向:5’CGCCATGGATTCGTTCGACT 3’;InDel?27正向:5’TCGGTGCTTTAGATATGTTTTGCT 3’;InDel?27反向:5’ACAACTCAAACCAAGCTTCTCA 3’。其用于檢測含有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對稻瘟病具有很強的抗性,且抗性穩定,抗譜廣。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稻遺傳育種和分子生物學領域,尤其是指一種與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的應用。
背景技術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養育著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隨著水稻常規育種策略的改良和分子育種技術的不斷完善,水稻的產量水平也逐漸提高,但水稻病蟲害的持續發生阻礙了水稻在育種上的進一步發展,其中,病害造成水稻產量的損失大約超過30%以上,尤其以稻瘟病表現極為嚴重。由真菌
當前,防治稻瘟病的一般策略是化學防治和培育抗性品種。化學防治雖然可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往往造成農民種糧成本提高,并且在多次使用后藥效會大幅降低,同時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對人類有潛在的危害。選育和種植抗性品種是防治稻瘟病最經濟、有效和安全的措施,也符合人類對綠色食品的要求,但同時由于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種變異頻繁以及不同水稻品種對不同的生理小種具有很強的專一性,導致有些單一的抗病品種在種植3-5年后逐漸喪失抗病特性,因此挖掘和利用廣譜抗性基因成為選育具有持久抗稻瘟病特性水稻品種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同時在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已經報道從不同的水稻品種中分離得到至少有80多個抗稻瘟病主效基因,其中20多個基因已經被成功克隆,但具有廣譜抗性的基因很少。
另一方面,傳統的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種存在費時、費力、準確性差且易受環境因素影響的弊端。目前,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基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利用分子標記與抗稻瘟病目標基因緊密連鎖的特點,可在實驗室內通過直接檢測連鎖的分子標記,即可判斷目標基因的存在和狀態,達到選擇目標性狀的目的,且在水稻苗期即可檢測,具有檢測時期早、檢測速度快、結果準確并且不受環境條件干擾的優點。因此,挖掘新的具有廣譜抗稻瘟病特性的優良基因,并且發展與之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成為進一步開展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種的關鍵。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與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的應用,其主要目的在于開發一種分子標記,能夠用于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鑒定和水稻抗病品種后代的輔助選擇育種,并且利用該分子標記在苗期即可以有效區分抗病水稻材料雜交選育后代中是否含有廣譜抗稻瘟病基因,從而克服常規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種方法中周期長,效率低,不準確且易受壞境因素影響的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與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的應用,用于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鑒定,所述鑒定包括如下步驟:
a) 以待鑒定水稻單株材料的DNA為模板;
b) 用所述分子標記對步驟a)中的DNA進行PCR擴增獲得擴增產物;
c) 利用8%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對步驟b)中的擴增產物進行凝膠電泳分離分析,通過核酸染料染色觀察,出現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帶型;
d) 若所述帶型中存在與所述分子標記對應的特異性條帶,則所述待鑒定水稻單株為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植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未經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297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