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TiC基鋼結硬質合金端蓋內孔珩磨用裝置及其珩磨加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61673.2 | 申請日: | 2019-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1538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3 |
| 發明(設計)人: | 王憲云;馬明山;李立杰;陳明;劉勇;陳祝;張青青;劉天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24B33/02 | 分類號: | B24B33/02;B24B33/08;B24B33/10;B24B1/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張博 |
| 地址: | 300131 天***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轉臺 硬質合金 刀頭 彈簧卡頭 端蓋內孔 珩磨加工 刀架 旋轉軸 珩磨機 工作臺 工裝 多軸 基鋼 珩磨 底座 端蓋加工工藝 機械加工領域 活動安裝 下游方向 依次增大 彈簧卡 上端 端蓋 進刀 容置 通孔 上游 配合 | ||
本發明屬于機械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TiC基鋼結硬質合金端蓋內孔珩磨用裝置及其珩磨加工方法,包括一多軸多轉臺珩磨機,所述多軸多轉臺珩磨機包括底座和刀架,底座內安裝有一工作臺,該工作臺內安裝有多個轉臺,每個轉臺均安裝有一旋轉軸,每個旋轉軸內安裝有一彈簧卡頭,彈簧卡頭上方的刀架內分別懸裝有多個刀頭,每個彈簧卡頭內均活動安裝有一端蓋工裝,每個端蓋工裝的上端均制出一通孔,該通孔內用于容置刀頭進刀使用,每個所述的刀頭的直徑由工作上游至下游方向依次增大,配合上述裝置還設計了相應的端蓋加工工藝。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機械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TiC基鋼結硬質合金端蓋內孔珩磨用裝置及其珩磨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TiC基鋼結硬質合金具有硬質合金的高韌性、高耐磨性及高抗壓強度,經過軟化處理(退火)后又具有鋼的加工性、鍛壓性、焊接性,彌補了硬質合金難以變形和加工的不足,因此廣泛應用于刀具、磨具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但該材料也存在自身缺陷,經過強化處理(淬回火)后,材料布氏硬度(HRC)達到67以上,硬度很高,切削難度很大。
當前針對TiC基鋼結硬質合金材料常規切削工藝方法研究已經非常成熟,主要工藝路線為:材料經過軟化處理后完成車削和銑削的粗加工;經過強化處理后,采用磨削的方法完成精加工。但對于TiC基鋼結硬質合金端蓋內孔的加工來說,傳統臥式磨削方法,存在著砂輪易磨損、加工效率低的瓶頸問題,制約著相關產品的批量化生產。
產生瓶頸問題的主要原因是TiC基鋼結硬質合金材料硬度很高,采用傳統臥式磨削方法,砂輪在去除加工余量的過程中磨粒磨損嚴重,引起砂輪輪廓失真,不僅表面質量下降很快,而且內孔易出現錐度,導致零件報廢。當前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是磨削加工時,不斷精銑修整砂輪,整時間修整約占整個磨削加工時間的一半,加工效率很低。
通過專利檢索,尚無針對強化處理后的TiC基鋼結硬質合金端蓋零件內孔加工方法的相關專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精度和加工效率更高,有效縮短加工時間的一種TiC基鋼結硬質合金端蓋內孔珩磨用裝置及其珩磨加工方法。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TiC基鋼結硬質合金端蓋內孔珩磨用裝置,包括一多軸多轉臺珩磨機,所述多軸多轉臺珩磨機包括底座和刀架,底座內安裝有一工作臺,該工作臺內安裝有多個轉臺,每個轉臺均安裝有一旋轉軸,每個旋轉軸內安裝有一彈簧卡頭,彈簧卡頭上方的刀架內分別懸裝有多個刀頭,其特征在于:每個彈簧卡頭內均活動安裝有一端蓋工裝,每個端蓋工裝的上端均制出一通孔,該通孔內用于容置刀頭進刀使用,每個所述的刀頭的直徑由工作上游至下游方向依次增大。
而且,所述端蓋工裝包括定位底座和壓蓋,其中定位底座的下端部用于與彈簧卡頭夾緊固定,定位底座的上端制出一開口,所述開口內緣用于容置端蓋嵌裝在內部,該開口的外緣制有螺紋用于和壓蓋制出的內螺紋進行配合,所述壓蓋的上端部制出所述的通孔,該通孔內徑大于直徑最大的刀頭的直徑。
一種TiC基鋼結硬質合金端蓋內孔珩磨用裝置的珩磨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將待加工端蓋放置于定位底座制出的開口內,之后將壓蓋與定位底座配合安裝,將待加工端蓋的徑向和軸向位置進行限位固定;
步驟2:根據定位底座下端部的尺寸選擇相應的彈簧卡頭,并將彈簧卡頭固定在工作臺內所安裝的轉臺上端部;
步驟3:將固定有待加工端蓋的端蓋工裝夾持在彈簧卡頭內;
步驟4:所述多軸多轉臺珩磨機的每個刀頭順次對于待加工端桿進行加工。
而且,所述多軸多轉臺珩磨機優選采用8主軸,8工位分度機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未經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6167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