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含生物滯留池的鹽堿地域水資源調蓄利用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45851.2 | 申請日: | 2019-04-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230300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13 |
| 發明(設計)人: | 周國華;王志剛;李忠鋒;張勇;任娜;盧立波;劉瑋;馬莎莎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生態城市政景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B11/00 | 分類號: | E02B11/00;E03F5/10;A01B7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濟緯天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郝志亮 |
| 地址: | 300467 天津市濱海新區***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種植土層 滯留 土層 鹽堿 土壤本體 鹽堿地域 透水膜 蓄水層 蓄水井 鹽堿地綠化 水資源 從上到下 間隔設置 徑流污染 依次設置 有效收集 周邊建筑 周邊設施 構筑物 混合物 防水層 上表面 下表面 種植土 標高 卵石 暗管 山皮 填充 降雨 雨水 體內 土壤 延伸 | ||
本發明含生物滯留池的鹽堿地域水資源調蓄利用系統,包括土壤本體和蓄水井;所述土壤本體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種植土層、透水膜層、蓄水層、防水層和鹽堿土層;種植土層上設置為生物滯留池,在生物滯留池的最低處開有坑,該坑的深度延伸至透水膜層,且該坑內填充有種植土和山皮砂的混合物;蓄水層下表面設有突入鹽堿土層的溝槽,該溝槽內設有暗管;蓄水井間隔設置在土壤本體內;種植土層由低往高坡向連接周邊構筑物;種植土層邊緣與周邊建筑連接處的上表面設有卵石溝。該系統可非常有效收集降雨后匯集到生物滯留池內的雨水,并且不會導致鹽堿土層返鹽至種植土層;本發明還可以使鹽堿地綠化標高降低,同時減少對道路等周邊設施的徑流污染。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鹽堿地水資源處理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含生物滯留池的鹽堿地域水資源調蓄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雨水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淡水資源,尤其針對濱海鹽堿地,這種嚴重缺水區域,收集與利用雨水,那更是難能可貴。鹽堿地因為缺水,土壤中鹽分濃度超出了植物的承受能力,形成了鹽害。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所以必須保證充足的淡水資源供給,鹽堿土地資源才能做到可持續利用。
我國濱海鹽堿土總面積達500×104hm2,。這些年來隨著經濟和工業的發展,鹽堿地區已經成為經濟開發的新陣地,為了滿足建設開發的需求,“石屑淋層”加“暗管排鹽”治理鹽堿地的方法被廣泛應用。所述“石屑淋層”加“暗管排鹽”治理鹽堿地的方法是將鹽堿地的土壤改良好或者替換為種植土以后,在種植土下面布設石屑隔離鹽堿土,防止高鹽毛細水進入好土,再在石屑層下設置排水盲溝,將滲透上來的毛細高鹽水以及好土排下來的水及時排到市政管網中。同時為防止地下水水位超過淋層,導致淋層失效,將綠地高程用土方墊高,一般墊高至少要高于地下水位最高值 1.5米以上,實現遠離地下高鹽水,減少高鹽地下水的影響,從而保證改良好的土壤不再被鹽漬化,可以正常做綠化,栽植各種植物。但是,現有的“石屑淋層”加“暗管排鹽”治理鹽堿地的方法缺陷在于:降雨后的雨水滲透入土壤后,經石屑層進入鹽堿層流失,或直接排入了市政排水管網,雨水不能有效的利用,同時施肥過程中,大量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也隨之排入了市政雨水系統,還造成下游水體的富營養化;降雨時來不及下滲的地表徑流雨水,流入周邊道路等低勢區域,增加了道路排水壓力和內澇風險,同時綠地泥土隨徑流沖刷路面,造成道路雨后留泥等徑流污染問題;綠化土方量大,不經濟。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含生物滯留池的鹽堿地域水資源調蓄利用系統;該系統可有效收集降雨后道路廣場等構筑物和種植土層地表徑流雨水,還能收集降雨后匯集到生物滯留池內的雨水,并且不會導致鹽堿土層返鹽至種植土層;此外,本發明還可以使鹽堿地綠化標高降低,減少土方量,同時減少對道路等周邊設施的徑流污染。
為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含生物滯留池的鹽堿地域水資源調蓄利用系統,包括土壤本體和蓄水井;所述土壤本體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種植土層、透水膜層、蓄水層、防水層和鹽堿土層;所述種植土層上設置為生物滯留池,在生物滯留池的最低處開有坑,該坑的深度延伸至透水膜層,且該坑內填充有種植土和山皮砂的混合物;所述蓄水層下表面設有突入鹽堿土層的溝槽,該溝槽內設有暗管;所述暗管坡向連接相通蓄水井;所述蓄水井間隔設置在土壤本體內,其深度自上而下延伸至溝槽下方,且所述蓄水井壁與蓄水層接觸部分井壁為滲管結構,其它部分井壁為不透水結構;所述種植土層由低向高坡向連接周邊構筑物(例如周邊道路或周邊廣場);所述種植土層與周邊建筑連接處的上表面設有卵石溝,該卵石溝內填滿卵石;在該系統與周邊建筑或構筑物的交接處采用側向防水層反包。
優選地,所述種植土層厚度為60-140cm。
優選地,所述透水膜層為透水無紡布。
優選地,所述蓄水層為18-60cm厚的石屑或碎石或pp模塊等大孔隙材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生態城市政景觀有限公司,未經天津生態城市政景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4585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