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智能網聯車安全預警分發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339997.6 | 申請日: | 2019-04-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71835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娟;徐靜;李飛;羅雪;張路橋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41/0631 | 分類號: | H04L41/0631;H04L41/069;H04L41/082;H04L67/12;H04L9/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談杰 |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智能 網聯車 安全 預警 分發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屬于智能網聯車安全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智能網聯車安全預警分發方法及系統,預警分發中心設計主題樹,分發相應主題;車載終端訂閱預警主題;預警分發中心對實時到來的預警信息排序;預警分發中心將排序后的預警信息分發至各自主題;智能網聯車車載終端根據所訂閱的主題,接收預警分發中心的預警信息;車載終端對接收到本地的預警信息進行控制,即根據車載終端控制算法監控本地存儲空間并根據MQL消息質量等級將預警信息刪除或保留,釋放存儲資源。本發明定義了適應智能網聯車安全問題的預警格式,設計了智能網聯車預警分發中心及車載終端的控制算法提升了緊急信息的分發時效,提高了車載終端的資源利用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智能網聯車安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智能網聯車安全預警分發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業內常用的現有技術是這樣的:
智能網聯車是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物聯網等相關技術的集成應用和延伸,融合了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技術,為交通行業提供多樣化的智能服務模式,由此產生的安全問題也更加復雜。過去幾年,由智能網聯車安全問題所引發的討論層出不窮,利用黑客技術入侵車輛實現車輛操縱的事件和研究也屢見不鮮。2016年,騰訊科恩實驗室曾上傳了一段“狂虐”特斯拉的視頻,在視頻中,黑客們實現了不用鑰匙打開了汽車車門,在行駛中突然打開后備箱、關閉后視鏡及突然剎車等遠程控制。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智能網聯車發展的最主要問題之一。
現有智能網聯車安全研究多集中于對入侵車輛的行為進行檢測進而給出防范措施。然而,智能網聯車威脅不僅僅限于單個車輛,同品牌的車輛可能存在近似的威脅;采用同樣ECU(電子控制單元)固件的車輛可能存在近似威脅;某地區車輛可能遭受范圍攻擊。此類關于智能網聯車整體安全的研究尚還缺乏。智能網聯車整體安全狀態的研究可以為交通管理機構、車輛制造廠商、車輛維修商等提供決策依據。特別是其中的預警研究更是為提前部署應對大規模安全問題,提供了防御方法參考。而預警信息能否及時分發到相關車輛、地區、管理部門,則關系到防范措施是否能及時落實,預防威脅的真實發生。由于車輛不同于一般的智能終端,其威脅可能危及駕駛人員和乘客的生命安全。且智能網聯車預警信息分發,具有多樣性、車載終端資源有限等特點,現有針對互聯網的預警分發方法難以直接移植到智能網聯車中使用。
現有的針對互聯網的預警發布系統多數是將互聯網技術與物聯網等其他技術相結合,將信息收集與預警發布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以IP地址為核心進行預警傳輸。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是:
(1)現有的安全預警分發方法都是針對互聯網的,沒有充分考慮智能網聯車安全的需求,沒有針對不同類型車輛、不同車載設備、不同地區用戶等智能網聯車本身特性的預警分發方法;
(2)現有預警也是針對互聯網、針對主機服務器的,沒有適用于智能網聯車的預警格式、內容與動作。例如:車輛ECU固件漏洞需要升級,現有預警根本沒有這種帶車輛特征的動作;
(3)智能網聯車車載終端資源有限,無法執行復雜算法和存儲過多數據;而現有預警分發的對象多是計算機,存儲和計算能力較強,其分發方法和管控算法沒有考慮到車載終端資源受限的問題,不適用于智能網聯車。
(4)互聯網中主機、服務器位置相對固定,預警按IP地址路由分發;而智能網聯車移動頻繁、迅速,要快速定位車輛困難,預警分發到具體車輛困難。現有針對互聯網的預警發放策略不能適應車輛高速移動的特性。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難度:
現有預警分發都是針對互聯網、以計算機為實體對象。沒有針對智能網聯車的預警分發方法和系統。而目前信息安全研究人員懂現代智能車輛工作原理的不多,而車輛設計制造方面的研究人員懂信息安全的也很少。導致對聯網后的智能車輛所面臨的安全問題所進行的交叉研究比較困難。也導致設計針對智能網聯車安全問題的預警格式、內容、分發方式及系統比較困難,基本沒有可供參考的現成資料。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意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未經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3999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