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血液透析過程的監測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18751.0 | 申請日: | 2019-04-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152087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3 |
| 發明(設計)人: | 劉璠娜;胡波;余宗超;龔文玉;閆冰;尹良紅;陳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暨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M1/16 | 分類號: | A61M1/16;G06N3/08 |
| 代理公司: | 廣州潤禾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446 | 代理人: | 凌衍芬 |
| 地址: | 510632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紅細胞壓積 透析 血液透析過程 預測模型 預處理 預測 測試集 訓練集 總樣本 監測 低血壓 采集 智能化監測 患者血液 透析過程 血液透析 次透析 魯棒性 網路 測試 概率 | ||
本發明涉及一種血液透析過程的監測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集包括患者歷史透析數據在內的歷史透析數據進行預處理得到總樣本集;將總樣本集劃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利用BP神經網絡對訓練集進行訓練得到紅細胞壓積預測模型,利用測試集對預測模型進行測試;患者進行透析前,提取上一次透析后的體重、采集患者當前的體重及紅細胞壓積,將這些數據進行預處理后輸入到預測模型中進行預測得到透析后的紅細胞壓積;將預測的紅細胞壓積作為域值對患者血液透析過程進行紅細胞壓積的監測。本發明由于紅細胞壓積域值是利用BP網路預測得到的,魯棒性好,基于預測的紅細胞壓積域值進行血液透析的智能化監測,可以有效降低血液透析過程患者出現低血壓概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血液透析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血液透析過程的監測方法。
背景技術
血液透析(HD)是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腎臟替代治療方式之一。它通過將體內血液引流至體外,經一個由無數根空心纖維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與含機體濃度相似的電解質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纖維內外,通過彌散、超濾、吸附和對流原理進行物質交換,清除體內的代謝廢物、維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同時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并將經過凈化的血液回輸的整個過程稱為血液透析。
也就是說,透析治療的任務之一是清除機體內多余的水份以保持容量平衡,達到理想的體重,也就是常說的“干體重”。
現有技術中,醫生一般根據透析患者的臨床表現來估計干體重,一般通過判斷透析患者是否有肺部濕啰音、水腫、體重變化、呼吸困難等進行。體液超負荷的癥狀體征有水腫(眼瞼、下肢、嚴重時可見于全身)、胸水、頸靜脈怒張、肝腫大等;而低容量狀態則表現為口渴、皮膚粘膜、干燥彈性減退、眼眶凹陷等。如果患者沒有上述表現,則可認為處于體液平衡狀態。此方法受評估者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且不具備特異性體征。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當水負荷顯著增高后患者才表現為水腫,特別是腹膜透析患者。
除了上述臨床表現的基礎方法外,常結合心胸比(是否小于0.5)、超聲心動圖(心臟大小變化)來評估是否達到了干體重。
基于上述干體重評估,常用的簡易方法是將上一次正常透析后的體重粗略視為干體重,將下一次透析時的脫水量視為下一次透析前體重減去干體重,或在該基礎上進行簡單校正。
上述為較為常見的臨床評估方法,該類方法敏感性差,且未考慮患者疾病、飲食、營養狀況等影響,且患者配合程度難以保障,進而為干體重的確定增加了難度和不確定性。
透析中低血壓是血液透析過程中主要的并發癥之一,因此低血壓的原因之一是透析過程中脫水導致的有效循環血量下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所述的至少一種缺陷(不足),提供一種通過智能監測透析過程的方法降低血液透析過程患者出現低血壓概率的血液透析過程的監測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血液透析過程的監測方法,包括:
采集包括患者歷史透析數據在內的歷史透析數據進行預處理得到總樣本集;
歷史透析數據包括透析前后的體重值以及紅細胞壓積;
將總樣本集按照一定的比例隨機劃分為訓練樣本集和測試樣本集;
利用BP神經網絡對訓練樣本集進行訓練得到紅細胞壓積預測模型,然后利用測試樣本集對預測模型進行測試;
患者進行透析前,提取上一次透析后的體重、采集患者當前的體重以及當前的紅細胞壓積,將提取和采集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后輸入到預測模型中進行預測得到透析后的紅細胞壓積;
將預測到的紅細胞壓積作為域值對患者血液透析過程進行紅細胞壓積的監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暨南大學,未經暨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1875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