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立式雙光路感煙探測迷宮及其探測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17007.9 | 申請日: | 2019-04-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09863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12 |
| 發明(設計)人: | 武傳偉;牛小民;陶超;金鑫;鞏建福;張崇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8B17/107 | 分類號: | G08B17/107;G01N15/06 |
| 代理公司: | 鄭州德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1128 | 代理人: | 黃紅梅;黃軍委 |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接收管 發射管 感煙探測迷宮 光軸 探測 測量腔 夾角為 雙光路 迷宮 光路 響應能力 準備階段 校準 鈍角 后向 前向 銳角 誤報 煙霧 檢測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立式雙光路感煙探測迷宮及其探測方法,其中,感煙探測迷宮包括迷宮測量腔和設于所述迷宮測量腔內的第一接收管、第二接收管和發射管,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管的光軸與所述發射管的光軸之間的夾角為鈍角,所述第一接收管與所述發射管構成前向光路;所述第二接收管的光軸與所述發射管的光軸之間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二接收管與所述發射管構成后向光路。探測方法包括準備階段和檢測階段。該感煙探測迷宮具有設計科學、提高對各種煙霧的響應能力、降低誤報、相互校準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感煙探測器領域,具體的說,涉及了一種立式雙光路感煙探測迷宮及其探測方法。
背景技術
在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中廣泛使用的感煙探測器有離子感煙探測器和光電感煙探測器兩種。離子感煙探測器對各種明火煙霧探測效果較好,對陰燃火煙霧也能探測,但由于它容易受環境影響,誤報警率較高,且含有低能量的污染源,無法滿足對產品綠色環保的要求,基本已被光電感煙探測器取代。
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感煙火災探測器都是采用單一紅外光束散射原理,這種結構的探測器的背景信號較弱,容易制造,因此被廣泛采用,其對粒徑較大的白色或灰色煙霧探測靈敏度較高,但是對粒徑較小的黑色煙霧探測靈敏度較差;具體地,散射角θ>90°的前向式光路結構對產生黑煙的固體、液體火響應遲鈍,對產生粒徑小于0.4μm粒子的明火基本不響應,散射角θ<90°的后向式光路結構對于水霧、灰塵等粒徑與煙霧顆粒類似的非火警干擾因素無法辨別。為提高現有感煙探測器對粒徑較小黑色煙霧的靈敏度,常采用降低報警閾值的方式,但當有灰塵、香煙煙霧等顏色很淺的煙霧干擾時,很小的煙霧濃度就會使探測器出現超過報警閾值的響應輸出,常常出現誤報警的現象。
為了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人們一直在尋求一種理想的技術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從而提供一種設計科學、提高對各種煙霧的響應能力、降低誤報、相互校準的立式雙光路感煙探測迷宮,本發明還提供了該立式雙光路感煙探測迷宮的探測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立式雙光路感煙探測迷宮,包括迷宮測量腔和設于所述迷宮測量腔內的第一接收管、第二接收管和發射管,其中,所述第一接收管的光軸與所述發射管的光軸之間的夾角為鈍角,所述第一接收管與所述發射管構成前向光路;所述第二接收管的光軸與所述發射管的光軸之間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二接收管與所述發射管構成后向光路。
一種應用于所述立式雙光路感煙探測迷宮的探測方法,包括準備階段和檢測階段;
準備階段
上電后,前20秒在無煙環境下執行以下過程:
步驟11,打開所述發射管,持續100us,得到所述第一接收管信號為Qni;
步驟12,打開所述發射管,持續100us,得到所述第二接收管信號為Pni;
步驟13,復用20秒內得到的數據Qni得到無煙時所述第一接收管信號平均值Qn0,同理得到所述第二接收管的信號平均信號Pn0;
檢測階段
開機預熱完成后執行以下過程;
步驟21,打開所述發射管,在所述第一接收管上檢測到接收信號Qn,延時100us;
步驟22,打開所述發射管,在所述第二接收管上檢測到接收信號Pn,延時100us;
步驟23,如果Qn與Qn0差值大于出廠時校準報警值QC,并且Pn值與Pn0的差值大于設定閾值PN,則進行火災報警,否則轉到步驟25;
步驟24,如果Qn與Qn0的差值大于設定閾值QN,并且Pn與Pn0差值大于出廠時校準報警值PC,則進行火災報警,否則轉到步驟2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17007.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