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309002.1 | 申請日: | 2019-04-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790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2 |
| 發明(設計)人: | 劉志;宋航 | 申請(專利權)人: | 溫州科力塑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L77/06 | 分類號: | C08L77/06;C08L23/12;C08K13/04;C08K7/08;C08K3/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東方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張紅;林青 |
| 地址: | 325204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重量份 高光澤 低翹曲 尼龍66材料 尼龍 低翹曲性能 高分子樹脂 聚丙烯纖維 尼龍66樹脂 硼酸鋁晶須 材料要求 二硫化鉬 尼龍材料 縮醛樹脂 成核劑 改良劑 抗氧劑 相容劑 翹曲 制備 平整 電器 引入 流動 汽車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材料組成:尼龍66樹脂60~62重量份;聚丙烯纖維12~14重量份;填料15~17重量份;縮醛樹脂6~8重量份;抗氧劑2~4重量份;流動改良劑3~6重量份;相容劑4~7重量份;成核劑0.5~2重量份。利用各類高分子樹脂的優勢,將其結合后進行取長補短,提高了尼龍材料的機械強度,降低了翹曲,提高了平整性能;通過引入硼酸鋁晶須和二硫化鉬,提高了尼龍66的高光澤、高強度、低翹曲性能,使得尼龍66可以更好的應用于對材料要求高光澤、低翹曲的電子、電器、機械、汽車等行業。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分子材料,特別是涉及一種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尼龍66疲勞強度和剛性較高,耐熱性較好、摩擦系數低、耐磨性好,其已大量應用于汽車、機械工業、電子電器、精密儀器等領域,在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高尼龍66的作用,在尼龍66樹脂中通過添加填充、共混、增加等方法加工使之形成改性尼龍66材料。
通過改性尼龍66材料制作出的改性塑料產品其在阻燃性、抗沖擊性及韌性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消費者不僅對產品本身的使用性能具有較高的要求,對產品的外觀要求越來越高,其外觀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產品表面光澤度和平整度,而現有技術中為了提高產品的關澤度和平整度通過會在用于制作產品的尼龍66樹脂填充滑石粉、碳酸鈣等填料,但現有技術中的填料并不能很好的達到人們的要求,很難同時兼具產品的關澤度和平整度。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不足之處,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備高光澤、低翹曲的尼龍66材料。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概述如下:
一種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其中,由以下重量份的材料組成:
優選的是,所述的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其中,所述填料包括20~25wt%硼酸鋁晶須和75~80wt%二硫化鉬。
優選的是,所述的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其中,所述抗氧劑選自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銅、亞磷酸酯或2-巰基苯并噻唑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的是,所述的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其中,所述流動改良劑包括75~80wt%C2)T200和20~25wt%聚醚砜樹脂。
優選的是,所述的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其中,所述相容劑為環氧樹脂改性丙烯酸共聚物。
優選的是,所述的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其中,所述成核劑包括56~60wt%聚3-甲基丁烯-1和40~44wt%2,2-亞甲基雙(4,6-叔丁基苯酚)磷酸鋁鹽。
優選的是,所述的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其中,所述尼龍66樹脂的數均分子量為10000~30000g/mol。
優選的是,所述的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其中,所述縮醛樹脂的數均分子量為4000~6000g/mol。
優選的是,所述的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其中,還包括1~3重量份的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
一種高光澤低翹曲尼龍66材料的制備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驟:
1)將尼龍66樹脂、縮醛樹脂、二硫化鉬、抗氧劑、C2)T200、聚醚砜樹脂、環氧樹脂改性丙烯酸共聚物、聚3-甲基丁烯-1、2,2-亞甲基雙(4,6-叔丁基苯酚)磷酸鋁鹽和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加入混合攪拌機中進行混合,時間為20~30分鐘;
2)將聚丙烯纖維、硼酸鋁晶須加入混合攪拌機中進行混合,時間為10分鐘;
3)將步驟1)所得混合物加入雙螺桿擠出機主喂,將步驟2)所得混合物加入雙螺桿擠出機側喂,共混造粒即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溫州科力塑業有限公司,未經溫州科力塑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0900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