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新煙堿類農藥明膠微球劑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308963.0 | 申請日: | 2019-04-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5303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08 |
| 發明(設計)人: | 陳福良;尹明明;張奇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N51/00 | 分類號: | A01N51/00;A01N47/40;A01N43/40;A01N25/26;A01P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陳征 |
| 地址: | 10019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煙堿 農藥 明膠 微球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涉及屬于農藥領域,具體涉及新煙堿類農藥明膠微球劑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所述明膠微球劑由新煙堿類農藥和明膠組成,其中新煙堿類農藥的質量百分比為5.0%?30.0%;制備方法包括將非水溶性的新煙堿類農藥原藥溶于極性有機溶劑中,加熱溶解;再加入明膠水溶液中,攪拌均勻,噴霧干燥,即可;或者將水溶性的新煙堿類農藥原藥直接加入明膠水溶液中,加熱溶解,攪拌均勻,噴霧干燥。本發明所述明膠微球劑為緩釋型,持效期長,可減少施藥次數,并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降低了農藥施用量和勞動力成本;制備方法簡便,條件溫和,對環境相容性好,尤其適合工業化生產。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藥領域,具體涉及新煙堿類農藥明膠微球劑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
背景技術
1991年由德國拜耳公司開發成功第一個新煙堿類殺蟲劑—吡蟲啉一經問世,便成為殺蟲劑市場上的寵兒,由此引發了農藥界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的研發熱潮,啶蟲脒、噻蟲嗪等產品也相繼問世,自此,新煙堿類殺蟲劑便在殺蟲劑舞臺上占據了一席不可撼動之地。新煙堿類殺蟲劑主要作用于昆蟲突觸后膜上的煙堿乙酰膽堿受體,具有獨特新穎的作用方式、良好的根部內吸性、低哺乳動物毒性、高效、廣譜和對環境相容性好等特點,尤其是對半翅目蚜蟲和飛虱具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一經問世便成為市場成長最快、銷售最成功、活性最出色的殺蟲劑品種之一。
新煙堿類殺蟲劑可用于水稻、果樹、蔬菜等眾多作物。可防治各種半翅目、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各種害蟲。對稻飛虱、稻葉蟬、稻薊馬、稻蝽象、蚜蟲類、粉虱類、蚧類、等害蟲高效。
煙堿類殺蟲劑根據不同用途,可加工成不同劑型,如乳油、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水乳劑、微乳劑、懸浮劑等劑型用于葉面噴霧,用途廣泛,藥效突出,很快成為第一大的殺蟲劑品種。但由于對授粉昆蟲蜜蜂的危害引起全世界種植業者的普遍關注,導致各國紛紛出臺政策限制新煙堿類殺蟲劑。但由于產量大,使用廣,使用其他的殺蟲劑無法完全替代。將煙堿類殺蟲劑制備成明膠微球劑,用于土壤根部施藥,避免了與授粉昆蟲的直接接觸,大大提高對蜜蜂的安全性。可以克服其缺陷,為延長新煙堿類殺蟲劑的貨架壽命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微球劑(Microspheres或Microbead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具緩釋功能的農藥新劑型,是以淀粉、殼聚糖、聚乳酸、明膠等高分子材料為載體制備的球狀制劑。微球劑中的藥物分散或包埋在材料中而形成均勻球狀實體(實心球),微球劑粒徑大小一般為1~100μm。常見的微球劑有以明膠、阿拉伯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通過乳化交聯制備的明膠微球劑、由淀粉水解再經乳化聚合等制備的淀粉微球劑、通過乳化-溶劑揮發法制備的聚酯類微球劑。微球劑所用的高分子載體材料一般均可生物降解,環境相容性友好;隨著載體的降解,其有效成分可完全釋放,農藥利用率高。因此,微球劑目前在農藥中成為研究的熱點,國外開發了二溴磷聚碳酸酯微球劑、舞毒蛾性誘素聚砜微球劑、涕滅威羧甲基纖維素微球劑、氟草敏乙基纖維素微球劑、啶蟲脒聚乳酸/聚己內酯微球劑等。國內開發的微球劑大多數為聚乳酸微球劑,如阿維菌素聚乳酸微球劑、多殺菌素聚乳酸微球劑、毒死蜱聚乳酸微球劑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煙堿類農藥明膠微球劑。
本發明研究發現,針對新煙堿類農藥采用明膠制備載藥微球劑,與殼聚糖相比可以顯著提高微球劑載藥量及包埋率,并且還可以提高產業化效率。
具體而言,本發明所述新煙堿類農藥明膠微球劑由新煙堿類農藥(殺蟲劑)和明膠組成,其中新煙堿類農藥的質量百分比為5.0%-30.0%,優選15.0%-30.0%。
進一步地,所述明膠微球劑的包埋率為88-95%。
所述新煙堿類農藥選自啶蟲脒、噻蟲嗪、噻蟲胺、呋蟲胺、烯啶蟲胺、噻蟲啉等中的一種或幾種。
本發明還提供上述新煙堿類農藥明膠微球劑的制備方法,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未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30896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