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lncRNA11496在診治弓形蟲病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299793.4 | 申請日: | 2019-04-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29939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 發明(設計)人: | 叢華;孫夏慧;袁泉;叢海滋;周春雪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Q1/6893 | 分類號: | C12Q1/6893;G01N33/569;A61K45/00;A61P33/02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鄭平 |
| 地址: | 250014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lncrna11496 診治 弓形蟲 中的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lncRNA11496在診治弓形蟲病中的應用,屬于生物醫藥和分子生物學技術領域。經研究發現,NONMMUG011496(lncRNA11496)在微陣列感染的弓形蟲感染的小鼠腦組織中顯著下調;同時弓形蟲慢性感染小鼠腦組織中lncRNA11496的表達影響神經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與弓形蟲感染密切相關。lncRNA11496是在弓形蟲慢性感染腦組織中首次發現的一種非編碼RNA。因此,lncRNA11496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靶標,為弓形蟲腦病的診斷和基于lncRNA11496為靶向的抗弓形蟲藥物研發提供了依據,具有良好的實際應用之價值。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醫藥和分子生物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lncRNA11496在診治弓形蟲病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公開該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發明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經成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剛地弓形蟲是一種專性細胞內寄生蟲。人類首例報告為1908年,與動物弓形蟲病同時發現,全世界約有5~10億人感染弓形蟲病,人類與這種疾病的斗爭已進行了一個多世紀,但至今疾病仍在全球肆虐。我國每年約有8~9萬名由于弓形蟲引起損害的新生兒出生,感染弓形蟲的婦女其異常生產率是正常孕婦的3倍,造成畸胎,死胎。WHO和美國CDC已將弓形蟲病作為艾滋病的指征性疾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弓形蟲隱性感染并不是無癥狀的帶蟲狀態,而是以一種非常精妙的方式侵入宿主的腦神經細胞,引起宿主的腦損害,智力改變,行為異常,甚至精神疾病的發生。
目前,弓形蟲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仍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該病的診斷方法大致可分為病原學檢查、免疫學方法、分子生物學技術等。使用傳統的病原學檢查方法諸如鏡檢、蟲體分離法等存在費時、費力等缺陷,且特異性和敏感性不高。免疫學診斷方法,即檢測弓形蟲抗體,但弓形蟲病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往往會出現抗體水平的下降,難以做出正確的診斷。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具有簡便快捷,靈敏性好,特異性高等優點,發明人發現,目前使用的診斷基因標靶包括B1、ITS-1、P30基因等,但是這些診斷基因存在特異性不佳、拷貝數不高等缺陷。特別是,對于腦弓形蟲病的診斷和治療更是至今沒有特異靶標。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lncRNA11496在診治弓形蟲病中的應用。本發明經研發發現,NONMMUG011496(lncRNA11496)在微陣列感染的弓形蟲感染的小鼠腦組織中顯著下調;同時弓形蟲慢性感染小鼠腦組織中lncRNA11496的表達影響神經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與弓形蟲感染密切相關。lncRNA11496是在弓形蟲慢性感染腦組織中首次發現的一種非編碼RNA。因此,lncRNA11496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靶標,為弓形蟲腦病的診斷和基于lncRNA11496為靶向的抗弓形蟲藥物研發提供了依據,具有良好的實際應用之價值。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的第一個方面,提供lncRNA11496在制備弓形蟲病分子標志物中的應用。
進一步的,lncRNA11496在制備弓形蟲病分子標志物中的應用,所述分子標志物用于檢測、診斷或預測弓形蟲病的進展。
進一步的,所述弓形蟲病為弓形蟲腦病,更具體的為弓形蟲慢性感染致弓形蟲腦病。經試驗證明,所述lncRNA11496在弓形蟲慢性感染的小鼠腦組織下調表達。
本發明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一種用于檢測、診斷或預測弓形蟲進展的組合物,其包含基于高通量測序方法和/或基于定量PCR方法和/或基于探針雜交方法檢測弓形蟲病樣品中lncRNA11496的物質;或基于免疫檢測方法檢測弓形蟲病樣品中lncRNA11496調控的靶基因的表達情況的物質。
更進一步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試劑盒,所述試劑盒包括上述用于檢測、診斷或預測弓形蟲病的進展的組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29979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