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健脾養胃的山藥茯苓米稀及其制作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273301.4 | 申請日: | 2019-04-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7210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16 |
| 發明(設計)人: | 彭代銀;杜方平;陳衛東;程玥;張越;丁澤賢;姜悅航 | 申請(專利權)人: | 杜方平;安徽中醫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23L7/117 | 分類號: | A23L7/117;A23L19/10;A23L31/00;A23L33/10;A23L33/105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7300 安徽省六安市***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養胃 山藥 茯苓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發明公布了一種健脾養胃代餐米稀及其制備方法,屬于米稀技術領域,以重量計,其組分為:茯苓20~30g、山藥35~50g、薏米20~30g、粳米70~100g、白術20~30g、甘草3~5g、陳皮3~5g以及水700~1000g。本發明的山藥茯苓米稀含豐富的膳食纖維,營養豐富,口感宜人,具有健脾滲濕、理氣養胃以及寧心安神的功效,長期服用對控制血糖血脂有補益作用,可鎮定安神。
技術領域
本發明食品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健脾養胃的山藥茯苓米稀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現代城市人普遍運動少,生活壓力大,節奏快,工作時間長,心情抑郁多見,還有飲酒、吸煙、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往往容易傷脾傷胃,引起身體種種不適。
茯苓、山藥自古以來就是藥食同源的保健食品 , 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山藥和茯苓在我國傳統中醫臨床上屬于健脾腎化濕的常用配伍,在《神農本草經》中將山藥與茯苓列為上品。其中茯苓味淡能利水,山藥味甘能起滋補脾胃的作用,兩種中藥的合用屬于陰陽結合,補滲兼得,脾胃得健,便能起到滋補脾陰以及健脾止瀉的作用,具有較大的養生保健價值。
中醫脾胃學說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從而引起很多疾病。全球共有5億胃病患者,中國就占了1.2億,是名副其實的“胃病大國”。 因此,一種能健脾養胃的山藥茯苓米稀,就存在著現實需求以及對健康有益的積極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健脾養胃的山藥茯苓米稀,可有效改善人體的脾胃功能,促進人體的消化吸收,健脾滲濕,理氣養胃,緩解現代人的焦慮情緒,促進睡眠并能提高人體免疫力。該發明還涉及健脾養胃山藥茯苓米稀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內容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健脾養胃代餐米稀及其制備方法, 以重量計,其組分為:茯苓20-30g、山藥35-50g、薏米20-30g、粳米70-100g、白術20-30g、甘草3-5g、陳皮3-5g以及水700-1000g;最后經過加工,制成罐裝米稀食品。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山藥茯苓米稀的制備方法,制備步驟如下:
(1)取小米和糯米去除雜質后泡發洗凈、瀝干,備用;
(2)取茯苓切成小塊,粗粉碎至100-120目,備用;
(3)山藥用清水浸泡,漂洗去皮切成小塊,按山藥:水=1:3的加水量,用高速組織搗碎機打成漿液,備用;
(4)取陳皮、甘草、白術原料,加入與原料重量比8-12倍量的水,加熱煎煮2次,煎煮時間1-2小時,濾過,合并水煎液;
(5)將步驟1、2及步驟3所得的小米、糯米、茯苓粉及山藥漿液加入步驟2所得的水煎液加熱共煮,大火大火燒沸后小火慢熬,得到山藥茯苓米稀;
(6) 將米稀在25℃下冷卻,將米稀放入灌裝機上,料液經高位桶灌裝、熱封、壓切,熱封溫度為220±10℃;
(7)封口好的米稀經抽檢后裝入殺菌筐中,將殺菌筐送入預先備好的殺菌池中,殺菌水溫81~83℃,殺菌時間20 分鐘,殺菌冷卻至38~40℃,剔除不合格的產品,包裝產品。即得山藥茯苓米稀。
本發明中各原料的作用如下: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的藥理作用。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山藥干燥根莖。性平,味甘。主要具有健脾益胃、生津益肺、補精益氣以及提供免疫力等藥理作用。
薏米: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其性涼,味甘、淡,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薏米的營養價值高,易于消化吸收,用于滋補作用十分緩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杜方平;安徽中醫藥大學,未經杜方平;安徽中醫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27330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