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制備戊二異氰酸酯的噴射回路反應器及其使用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244372.1 | 申請日: | 2019-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8100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28 |
| 發明(設計)人: | 陳可泉;李煒;韓邦友;許晟;何峰;歐陽平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C265/14 | 分類號: | C07C265/14;C07C263/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先科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85 | 代理人: | 葉帥東 |
| 地址: | 210000 江蘇省南京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噴射回路反應器 噴射混合器 二胺 二異氰酸酯 氣泡粒徑 制備 碳酸鹽 列管式換熱器 氣相進料管 氣液分離器 氣液固三相 沖擊管道 反應效率 反應液體 混合傳質 流體負載 氣液混合 液相進料 有效解決 接收器 不規則 含氣量 氯化氫 取樣管 體積比 循環泵 成鹽 結塊 氣液 生產能力 堵塞 | ||
1.一種用于制備戊二異氰酸酯的噴射回路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噴射混合器(1)、液相進料管(2)、氣相進料管(3)、循環泵(4)、氣液分離器(5)、列管式換熱器(6)、接收器(7)、取樣管(8);所述噴射混合器(1)包括湍流噴嘴(9)、氣室(10)、氣體循環管路(11)、射流管路(12)、混合沖擊管路(13)、擴散管路(14)和外筒壁(15);所述湍流噴嘴(9)、射流管路(12)、混合沖擊管路(13)和擴散管路(14)按照從上往下的順序依次連通,所述湍流噴嘴(9)和射流管路(12)位于氣室(10)內,氣室(10)上邊緣低于湍流噴嘴(9)的上邊緣,所述外筒壁(15)連接在氣室(10)的下部,所述擴散管路(14)、混合沖擊管路(13)以及部分射流管路(12)位于外筒壁(15)內;所述湍流噴嘴(9)、氣室(10)、氣體循環管路(11)、射流管路(12)、混合沖擊管路(13)和擴散管路(14)均呈中心軸對稱;所述噴射混合器(1)、循環泵(4)、列管式換熱器(6)形成管道回路,其中,噴射混合器(1)的進料端一側的管道上具有液相進料管(2),氣室(10)上具有氣相進料管(3),所述氣體循環管路(11)位于氣室(10)外側,一端連接外筒壁(15),一端連接氣相進料管(3),所述取樣管(8)位于循環泵(4)與列管式換熱器(6)之間的管道上;所述氣液分離器(5)連通靠近列管式換熱器(6)出料端的管道上,氣液分離器(5)上端設有尾氣管道(51)和真空管道(52),下端與接收器(7)連通;所述尾氣管道(51)、真空管道(52)、取樣管(8)、氣相進料管(3)和液相進料管(2)上均設有閥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制備戊二異氰酸酯的噴射回路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外筒壁(15)的上邊緣低于射流管路(12)的下邊緣,高于射流管路(12)的下邊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制備戊二異氰酸酯的噴射回路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液相進料管(2)的橫截面直徑為12~32mm;氣相進料管(3)的橫截面直徑為12~38mm;所述湍流噴嘴(9)的內部直徑為6~32mm,內部直徑與氣室(10)的橫截面直徑的比例至少為1:4,與射流管道(12)的入口直徑的比例為1:8~20,與射流管道(12)的出口直徑的比例為1:10~25;氣室(10)內部通道的寬高比為1:1~4;氣室(10)內部通道的長度與射流管道(12)的長度比例為1:1.5~5;氣體循環管路(11)的橫截面直徑與氣相進料管(3)的直徑、氣室(10)的橫截面直徑的比例為1:5~12:10~30;射流管道(12)的出口直徑與混合沖擊管道(13)的直徑相等,射流管道(12)的出口直徑與長度的比為1:2.5~6.5;混合沖擊管道(13)的長度與射流管道(12)的長度的比例為1:0.5~3.5,擴散管道(14)的入口直徑與出口直徑的比例至少為1:1.5,擴散管道(14)的入口直徑與長度的比例為1:5~15。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制備戊二異氰酸酯的噴射回路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室(10)內部通道的寬高比為1:1.5~2.5;氣體循環管路(11)與氣室(10)的橫截面直徑的比例為1:15~2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制備戊二異氰酸酯的噴射回路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噴射混合器的材料為耐腐蝕合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工業大學,未經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244372.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