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供電方法、控制方法、供電電源和檢測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243885.0 | 申請日: | 2019-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86240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2 |
| 發明(設計)人: | 彭建華;王興杰;孔雪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J7/34 | 分類號: | H02J7/3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凱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耗能部件 供電電源 供電 電壓轉換 檢測裝置 供電系統 工作狀態信息 輸入供電電源 狀態信息確定 標識信息 供電效率 申請 通電 | ||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供電方法、控制方法、供電電源和檢測裝置,用于提高供電系統的供電效率。本申請實施例方法包括:將輸入供電電源的電壓轉換為第一電壓,并根據所述第一電壓向耗能部件供電;獲取所述耗能部件通電后的狀態信息,所述狀態信息包括所述耗能部件的標識信息或者所述耗能部件當前的工作狀態信息;根據所述狀態信息確定第二電壓;將輸入所述供電電源的電壓轉換為所述第二電壓,并根據所述第二電壓向所述耗能部件供電。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電學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供電方法、控制方法、供電電源和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the fifth generation,5G)時代的到來,基帶處理單元(building base band unit,BBU)和射頻模塊(radio remoteunit,RRU/active antenna unit,AAU)的功耗倍增,供電能耗問題日趨嚴重,降低基站能耗成為當務之急。降低基站能耗可以從提高基站中各個設備之間功率轉換模塊的效率,保證正常供電的同時減少供電節點,或者降低供電過程中的線纜損耗等方面出發。其中,降低線纜損耗主要包括降低基站的供電電源至基站的耗能部件之間線纜的損耗。
目前,現有的48V—通訊基站的供電架構如圖1所示,供電電源與射頻模塊及蓄電池直接相連。在市電正常時,供電電源中的交流轉直流轉換器(AC transfer to DC,AC/DC)將市電轉換為直流電,向蓄電池和射頻模塊供電,蓄電池儲蓄電能;市電異常時,蓄能的蓄電池向再為射頻模塊供電。
但是該供電架構中,蓄電池和射頻模塊都直接接在供電電源的輸出母排上。市電正常時,供電電源的輸出電壓被動受蓄電池的充電特性,即均浮充電壓影響,從而導致無法通過調整供電電源的輸出電壓來提高供電系統的供電效率。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供電方法、控制方法、供電電源和檢測裝置,用于使得供電電源可以根據耗能部件通電后的狀態信息來調整輸出電壓,從而提高供電系統的供電效率。
有鑒于此,本申請實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供電方法,可以包括:
供電電源中內置有功率轉換模塊,與耗能部件之間直接相連,可用于實現交直流轉換和電壓轉換的功能。在對耗能部件供電時,該功率轉換模塊將輸入供電電源的電壓轉換為第一電壓,并根據該第一電壓向耗能部件直接供電。耗能部件通電之后,供電電源可以通過內置的控制模塊獲取該耗能部件的狀態信息,該狀態信息包括該耗能部件的標識信息或者該耗能部件當前的工作狀態信息,即用于表征該耗能部件特性的信息??刂颇K根據該狀態信息確定第二電壓,并指示功率轉換模塊將輸入供電電源的電壓轉換為該第二電壓,即將供電電源的輸出電壓由第一電壓調整為該第二電壓,使得供電電源根據該第二電壓向該耗能部件供電。
可選的,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該將輸入供電電源的電壓轉換為第一電壓,并根據該第一電壓向耗能部件供電,包括:市電正常時,將輸入的市電轉換為直流電,并將市電輸入的電壓轉換為第一電壓,根據該第一電壓向耗能部件供電;市電異常時,將蓄電池輸入的電壓轉換為第一電壓,并根據該第一電壓向耗能部件供電。本申請實施例中,為提高供電的穩定性,在市電異常無法供電時,供電電源可以接收蓄電池輸入的電壓,并轉換為第一電壓,向耗能部件供電,該第一電壓可以預先進行設定。
可選的,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該市電正常時,將輸入的市電轉換為直流電,并將市電輸入的電壓轉換為第一電壓,根據該第一電壓向耗能部件供電之后,該方法還可以包括:將該第一電壓轉換為第三電壓,并根據該第三電壓向該蓄電池供電。本申請實施例中,在市電正常時,供電電源還用于將市電輸入的電壓轉換為第三電壓,并以該第三電壓向蓄電池供電,使得蓄電池在市電正常時存儲電能。該第三電壓根據蓄電池的充電特性進行調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24388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