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W摻雜改性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197502.0 | 申請日: | 2019-03-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044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18 |
| 發明(設計)人: | 李聰;蘇岳鋒;楊永清;陳來;楊智茹;盧赟;包麗穎;譚國強;王敬;黃擎;陳實;吳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M4/36 | 分類號: | H01M4/36;H01M4/505;H01M4/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張潔;仇蕾安 |
| 地址: | 10008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三元正極材料 摻雜改性 固體粉末 高鎳 鎳鈷錳氫氧化物 電化學性能 商業化應用 倍率性能 材料容量 材料通過 儲能電池 電荷轉移 改善材料 穩定材料 研磨混合 氧氣氛圍 混合物 前驅體 鎢源 阻抗 煅燒 冷卻 摻雜 合成 | ||
本發明涉及一種W摻雜改性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屬于化學儲能電池領域。所述材料通過將鎳鈷錳氫氧化物前驅體、鎢源和LiOH·H2O的混合物研磨混合均勻,得到固體粉末,然后將固體粉末在氧氣氛圍下進行煅燒,冷卻后得到。本發明中W的摻雜能夠穩定材料結構,降低電荷轉移阻抗,從而改善材料電化學性能,提高了材料容量保持率和倍率性能。所述合成方法簡單,工藝及技術容易實現,可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本發明涉及一種W摻雜改性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屬于化學儲能電池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和石油資源的緊缺,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我們迫切地去構建一個低碳環保型的社會。因此,近幾年,電動車為主的新能源行業也快速的發展起來,但是要電動車全部的替換掉燃油車,我們需要提升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快速充電、安全性和壽命等,以此來達到其可以和燃油車抗衡的目的。目前,電動車用的都是鋰離子電池,在眾多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層狀高鎳三元正極材料Li[NixCoyMn1-x-y](0.6<x<1,0<y<1,0<1-x-y<1)相比于傳統的LiCoO2、LiNiO2和LiMnO2正極材料,其容量更高,循環性能較好,安全性也良好,而且其價格低廉,這使其成為極具發展前景的正極材料。
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高容量也為其帶來了很多問題,隨著循環材料微裂縫的擴大,到最后材料結構的破碎;電解液和正極材料的反應,導致電池容量的不可逆損失以及結構的破壞;在高壓放電下,陽離子混排,導致發生不可逆的相變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通過設計正極材料形貌;給電解液添加添加劑來抑制副反應的發生;摻雜元素來改善正極材料電化學性能,通過摻雜可以拓寬鋰離子擴散通道,抑制相變的產生,減少過渡金屬的溶出;包覆也常被用來改善正極材料電化學性能,包覆層可有效抑制電解液和活性物質的副反應,增強電子導電率和離子導電率等優勢。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W摻雜改性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通過在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前驅體與鋰鹽進行混合的同時進行W的摻雜,從而實現W在高鎳三元正極材料表層和內部的摻雜。明顯有效的改善了材料的循環性能和倍率性能,尤其是高截止電壓下高倍率下的電化學性能改善明顯,并且提供了一條簡單易操作可產業化的制備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W摻雜改性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所述材料通過以下方法制備得到:
步驟(1):將LiOH·H2O加入研缽中干磨3-5min,將顆粒研磨成粉末之后,再加入鎳鈷錳氧化物前驅體和鎢源混合均勻,干磨10-30min,再加入乙醇淹沒鎳鈷錳氧化物前驅體和鎢源的混合物,濕磨30-40min,以便混合的更加充分,得到固體粉末;
步驟(2)將固體粉末在氧氣氛圍下首先在455℃-550℃下預煅燒6-8小時,再升溫至700℃-850℃下保溫煅燒12-18小時,預煅燒和煅燒階段升溫速率分別獨立為3-5℃/min,冷卻后得到一種W摻雜改性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
其中,鎳鈷錳氫氧化物前驅體中鎳、鈷、錳的摩爾比為x:y:(1-x-y), 0.6<x<1,0<y<1,0<1-x-y<1;
鎢源和鎳鈷錳氧化物前驅體質量比的0.005-0.02:1。
優選的,步驟(1)中所述鎢源為三氧化塢或偏鎢酸銨。
優選的,步驟(1)中所述鎳鈷錳氫氧化物前驅體為Ni0.8Co0.1Mn0.1(OH)2。
優選的,步驟(1)中所述鎢源與鎳鈷錳氫氧化物前驅體的質量比為0.005: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理工大學,未經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19750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