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發動機后支架工裝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179658.6 | 申請日: | 2019-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24806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07 |
| 發明(設計)人: | 李上爐;汪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漢騰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M15/02 | 分類號: | G01M15/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34100 江西省上***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龍門架 發動機 定位孔 發動機后支架 底座 固定孔 減振器 工裝 減振塊 兩組 發動機試驗 發動機震動 螺栓固定 螺栓連接 平穩運行 安裝孔 同心度 臺架 馬達 噪音 改進 | ||
本發明公開了發動機后支架工裝,發動機后支架工裝,包括發動機第一固定孔、龍門架、龍門架底座和減振器,所述發動機第二固定孔的上部設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上側設有發動機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下側設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的下側設有發動機與馬達第一安裝孔,所述龍門架的底部與龍門架底座通過螺栓固定,兩組所述減振器分別安裝在龍門架底座的底部兩端,兩組所述所述減振器之間設有減振塊,所述減振塊與龍門架底座通過螺栓連接,通過改進后的發動機后支架能確保與發動機保持相同的同心度能降低發動機的共震,避免臺架與發動機震動產生的噪音,從而使發動機平穩運行,為發動機試驗提供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發動機工裝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發動機后支架工裝。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和汽車保有量的增大,汽車企業只有不斷提高產品性能和品質,縮短整車開發周期才能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近幾年,特別是自主品牌汽車的性能和品質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發動機的試驗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發動機的臺架試驗是發動機開發和產品下線必須進行的試驗項目,在發動機的開發過程中,該項試驗任務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也是主導動力總成開發周期長短的主要因素。
發動機的臺架試驗是其實施性能標定、調校、法規驗證的基礎試驗。試驗的實施首先要根據發動機的懸置點將發動機進行臺架固定、完成發動機輸出端與測功機的連接。由于不同發動機的結構區別,搭建試驗臺架的過程中工裝支架缺乏通用性使試驗周期延長,工裝支架剛度不足容易引起臺架共振和變形,無法保證連接軸的對中精度,而較低的對中精度容易使發動機或動力總成產生抖動和扭矩波動,不僅導致振動、噪聲試驗受到干擾而且容易產生斷軸事故。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發動機后支架工裝,龍門支架設有減震塊,可以減輕發動機與臺架的共震避免噪音,使發動機平穩運行,保護連接軸從而有效避免斷軸事故的發生為發動機可靠性安全性提供有效測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發動機后支架工裝,包括發動機第一固定孔、龍門架、龍門架底座和減振器,所述發動機第一固定孔設置在龍門架的底部一側,所述發動機第一固定孔的上部設有發動機第二固定孔,所述發動機第二固定孔的上部設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上側設有發動機第三固定孔,所述發動機第三固定孔的另一側設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下側設有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的下側設有發動機與馬達第一安裝孔,所述發動機與馬達第一安裝孔的下方設有發動機與馬達第二安裝孔,所述龍門架的底部與龍門架底座通過螺栓固定,兩組所述減振器分別安裝在龍門架底座的底部兩端,兩組所述所述減振器之間設有減振塊,所述減振塊與龍門架底座通過螺栓連接。
優選的,所述龍門架包括內孔、內凹面和外凸面,所述內孔設置在龍門架的上部,所述內凹面設置在內孔的一側,所述外凸面設置在龍門架的外側,所述外凸面設置在內凹面的外側。
優選的,所述減振器包括阻尼器底座、底座彈簧活動殼、阻尼彈簧、阻尼器頂座、上座彈簧活動殼和連接軸,所述阻尼器底座與底座彈簧活動殼的一端焊接,所述阻尼彈簧安裝在底座彈簧活動殼與上座彈簧活動殼之間,所述阻尼器頂座與上座彈簧活動殼焊接,所述連接軸與阻尼器頂座過盈連接,所述連接軸的一端與阻尼彈簧的一端活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減振塊包括橫凹陷鏤空和豎凹陷鏤空,若干組所述橫凹陷鏤空不對稱分布在減振塊的兩側,若干組所述豎凹陷鏤空不對稱分布在減振塊的另外兩側,所述減振塊的底面和上面均設有橫凹陷鏤空和豎凹陷鏤空。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改進后的發動機后支架能確保與發動機保持相同的同心度能降低發動機的共震。避免臺架與發動機震動產生的噪音,從而使發動機平穩運行,為發動機試驗提供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漢騰汽車有限公司,未經漢騰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17965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