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生物特征檢測模組和背光模組、顯示器及電子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178915.4 | 申請日: | 2019-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026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小明;林峰;田浦延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阜時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G06K9/20;G09F9/3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055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物特征 背光模組 電子裝置 檢測模 梯臺狀結構 導光板 反射片 擴散片 增光片 頂面 基底 申請 基底上表面 平面平行 上表面 顯示器 檢測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反射片;導光板,位于所述反射片上方;擴散片,位于所述導光板上方;和增光片,位于所述擴散片上方。其中,所述增光片包括基底和設置在所述基底上表面的多個梯臺狀結構,所述梯臺狀結構包括頂面,所述頂面為平面,所述平面平行于基底的上表面。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生物特征檢測模組和電子裝置。本申請生物特征檢測模組和背光模組及電子裝置具有較好的屏下生物特征檢測效果。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光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物特征檢測模組、背光模組、顯示器及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于手機、平板電腦、相機等電子產品,用戶要求具有更多功能和時尚外觀。目前,手機的發展趨勢是輕薄、接近全面屏,同時具有前置攝像頭自拍和人臉識別等功能。而隨著電子設備支持的功能越來越豐富,需要設置的元件數量也越來越多,需要占據一部分電子設備正面的顯示區域的位置,影響美觀和用戶體驗。
近來,為了實現全面屏或接近全面屏效果,屏下生物特征檢測技術應運而生,也就是將生物特征檢測模組放在顯示屏的下方,通過顯示屏發送或接收檢測光束實現生物特征檢測。然而對于非自發光類型的顯示屏,例如液晶顯示屏,屏下生物特征檢測需要解決屏幕關于檢測光束透過率的問題。部分廠商推出了將生物特征檢測模組放在背光模組下方,并對整個顯示屏上和背光模組開孔的方案。這種方案雖然能夠實現屏下生物特征檢測,但需要相對復雜的工藝,產品成本較高,并且由于需要在屏幕和背光模組上開孔,使得屏幕整體顯示的視覺效果和美觀較差,并且因為開孔會導致的漏光和顯示不均勻,也導致屏下生物特征檢測體驗和效果較差。
申請內容
有鑒于此,本申請提供一種用于解決現有技術問題的用于屏下的生物特征檢測模組和背光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申請的一個方面公開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
反射片,用于反射可見光束并透過紅外光束;
導光板,位于所述反射片上方,用于傳導可見光束以及紅外光束;
擴散片,位于所述導光板上方,用于擴散可見光束并透射紅外光束;和
一個或多個增光片,位于所述擴散片上方,用于對可見光束進行會聚并透過紅外光束,其中,至少存在部分紅外光束在穿過所述增光片后的傳播方向不變;
定義所述反射片、導光板、擴散片、和增光片的堆疊方向為豎直方向,每一增光片包括基底和多個梯臺,所述基底包括相對設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為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多個梯臺設置在所述基底的上表面上且間隔排布,所述梯臺包括頂面和側面,所述側面連接于所述頂面與所述基底的上表面之間且與所述豎直方向不垂直,所述頂面為平行于所述基底的下表面的平面且與所述豎直方向相垂直。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定義所述梯臺的頂面以及所述基底的上表面上未設置有所述梯臺的間隔部分均為第一透光部,所述背光模組用于提供所述可見光束給一顯示面板執行圖像顯示、以及透過用于檢測外部對象生物特征信息的紅外光束,所述可見光束在從所述梯臺的側面出射時發生會聚,由外部對象發射或/和反射回來的紅外光束在通過所述第一透光部以及所述基底的下表面而透過所述增光片時,至少存在部分紅外光束的傳播方向不變、位置發生偏移。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組包括一個增光片,所述多個梯臺在所述基底上呈多行多列排布;或
所述背光模組包括兩個增光片,分別為上增光片和下增光片,所述上增光片設置在所述下增光片上方,所述上增光片上的多個梯臺在基底上呈單行多列排布,所述下增光片上的多個梯臺在基底上呈單列多行排布。
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梯臺在所述基底的上表面上等間隔排布,且所述多個梯臺大小和結構相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阜時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深圳阜時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17891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