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堿性蝕刻廢液的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178302.0 | 申請日: | 2019-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6143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03 |
| 發明(設計)人: | 陳永星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志坤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0 | 分類號: | C02F9/10;B01D53/78;B01D53/58;C02F101/20;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華 |
| 地址: | 350300 福建省福州***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堿性 蝕刻 廢液 處理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的一種堿性蝕刻廢液的處理方法,(1)在堿性蝕刻廢液中加入過量氧化鈣,并導入蒸氨塔,固液分離得到藍白色沉淀混合物;(2)氨氣由吸收塔吸收,制備20%?40%的氨水溶液;(3)藍白色沉淀混合物加入硫酸至藍色沉淀溶解,固液分離,得到波爾多液儲備液;本發明引入氧化鈣作為堿源,生產波爾多液,且未引入新的污染物,避免將淡水大量鹽化,造成淡水資源的浪費,回收價值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蝕刻液廢液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堿性蝕刻廢液的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蝕刻廢液是印制電路板行業產生的重要污染物,蝕刻廢液中含有大量的銅,若處理不當,不僅對環境產生污染,同時也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常見的蝕刻液主要有堿性蝕刻液、酸性蝕刻液,以及傳統的氯化鐵蝕刻液幾種,相對應產生的蝕刻廢液也主要有酸性蝕刻廢液、堿性蝕刻廢液以及氯化鐵蝕刻廢液,堿性蝕刻液主要成分是含有銅氨離子的溶液,主要成分包括氯化銅、氨水、氯化銨等。在蝕刻電路板時,堿性蝕刻液具有消耗低、價格便宜、溶銅量高、側蝕小、蝕刻速度快等優點,并 且不會破壞 覆銅基板 上的油墨成分,現在已廣泛應用在PCB企業中。
堿性蝕刻液中的[Cu(NH3)4]Cl2能夠與線路板表層的鍍銅發生反應生成亞銅配合物,起到蝕刻作用的是Cu(NH3)4+,所生成的Cu(NH3)2+雖然不具備蝕刻能力,但在過量的氨水和氯離子的情況下,能很快被空氣所氧化,重新生成隨著蝕刻液中銅離子濃度的逐漸變大,蝕刻液的蝕刻速度也不斷減小,直至最終失去蝕刻作用而成為蝕刻廢液,因此,堿性蝕刻廢液中的主要成分為絡合物 Cu(NH3)2Cl2、氨水、氯化物等,銅含量約為100-160g/L,總氨(NH3、NH4+)含量約為150-200g/L,如不經妥當處置就直接排放,不僅浪費了寶貴資源,而且對環境造成巨大傷害。
現有技術中,常用的處理堿性蝕刻液的方法之一是,向堿性蝕刻廢液中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并加熱,生成氧化銅和氨氣從而將廢液中的銅離子和銨根離子提取出來,該工藝技術成熟、處理量大等優點而被廣泛采用,多間廢液處理廠曾建成年處理量為幾萬噸的生產線,然而該技術需要耗用高成本的氫氧化鈉,而產出低價值的氯化鈉,且雖然國家暫不禁止氯化鈉的排放,但也不提倡將有限的、寶貴的淡水大量鹽化,處理后的廢水中氨氮含量不容易達標,為了能有效利用氯離子,回用氯化銨,專利CN103602988A針對回收氯化銨的問題,在加入堿源,用濃鹽酸吸收氨水為氯化銨溶液,實現蝕刻液的再生回用,然而,這樣相當于又引入了新的酸污染物,且需要耗費鹽酸燃料及設備,操作復雜,經濟適用性差,且選用堿源為NaOH或Ca(OH)2溶液,若選用NaOH溶液,則會排出高濃度NaCl溶液,不僅將有限的、寶貴的淡水大量鹽化,NaOH大量使用價格較貴,轉化為NaCl成本耗費高,且NaOH溶液效果不及NaOH固體反應效率高,反應效率低,且浪費加熱能源,若用Ca(OH)2溶液,本身Ca(OH)2是微溶于水的堿性化合物,實際參加反應的溶質低,且在反應之后難免會出現多余的Ca(OH)2沉淀現象,與銅化物沉淀混合,在該專利中,也未提到將沉淀混合物進一步處理的步驟,因此該技術還存在缺陷。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堿性蝕刻廢液的處理方法,在廢液中不引入雜質離子,實現原料的回收利用,避免將淡水大量鹽化,且得到殺菌劑波爾多液儲備液,回收價值高。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一種堿性蝕刻廢液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一種堿性蝕刻廢液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志坤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未經福建志坤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17830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