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人水下航行器應急拋載示位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168861.3 | 申請日: | 2019-03-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11154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11 |
| 發明(設計)人: | 周春輝;潘登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3C11/52 | 分類號: | B63C11/52;B63G8/00;G01S19/42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漢永嘉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許美紅 |
| 地址: | 43007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無人 水下 航行 應急 拋載示位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無人水下航行器應急拋載示位裝置,包括無人水下航行器、浮體箱、配重塊、拋載夾持機構和箍筋,所述拋載夾持機構安裝于所述浮體箱上,所述箍筋環繞所述浮體箱和所述無人水下航行器尾桿并通過所述拋載夾持機構與所述浮體箱捆綁。所述浮體箱內部中空并安裝有動力機構、北斗定位模塊、水深壓力傳感器和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根據水深壓力傳感器的制控制所述浮體箱拋載,并啟動北斗定位模塊。所述拋載夾持機構由兩對相背運動的夾塊實現箍筋的夾持。本發明的裝置成本低,易于拋載并能向外部提供所述浮體箱的位置信息,方便用戶的搜尋,提高搜尋的成功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人水下航行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人水下航行器應急拋載示位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無人水下航行器是航行器的一種,潛航器無人水下航行器技術是指應用于無人水下航行器,保證其能夠順利執行各種使命的技術。水下無人航行器 (UUV)技術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民用方面都已不是新事物,其研制始于50 年代,早期主要用于海上石油與天然氣的開發等,軍用方面主要用于打撈試驗丟失的海底武器(如魚雷),后來在水雷戰中作為滅雷具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無人水下航行器在出現應急情況會進行應急拋載,拋載后只是單純的漂浮在水面,不能進行定位,從而不利于后期的回收與搜尋。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浮體箱不能定位不利回收的缺陷,提供一種無人水下航行器應急拋載示位裝置及方法。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提供一種無人水下航行器應急拋載示位裝置,包括無人水下航行器、浮體箱、配重塊、拋載夾持機構和箍筋,所述拋載夾持機構安裝于所述浮體箱上,所述箍筋環繞所述浮體箱和所述無人水下航行器尾桿并通過所述拋載夾持機構與所述浮體箱捆綁;
所述浮體箱內部中空并安裝有動力機構、北斗定位模塊、水深壓力傳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與所述動力機構、所述北斗定位模塊和所述水深壓力傳感器均連接;
所述拋載夾持機構包括螺紋桿、蝸輪、第一夾塊對和第二夾塊對,所述螺紋桿通過軸承座安裝與所述浮體箱外壁上,其上設置有所述蝸輪,所述第一夾塊對和第二夾塊對均包括兩個螺紋相反的夾塊,所述夾塊并通過螺紋貫穿于所述螺紋桿上。
接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無人水下航行器尾部固定所述尾桿,并對稱設置兩個尾翼。
接上述技術方案,所述配重塊和所述浮體箱通過兩個所述箍筋與所述無人水下航行器尾桿捆綁。
接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動力機構包括電動馬達、主動齒輪、從動齒輪和蝸桿,所述蝸桿設置于所述從動齒輪中心,所述從動齒輪與所述主動齒輪嚙合,所述主動齒輪中心與所述電動馬達輸出軸配合,所述電動馬達通過支撐板安裝于所述浮體箱內部。
接上述技術方案,所述軸承座設置于所述螺紋桿兩端。
接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箍筋分別夾持于所述第一夾塊對之間和所述第二夾塊對之間,所述箍筋與所述尾桿和所述配重塊接觸的面設置有橡膠墊。
接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浮體箱內還設置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為所述動力機構、所述北斗定位模塊、所述水深壓力傳感器和所述控制器提供電力。
接上述技術方案,所述蝸桿貫穿所述浮體箱,并與所述蝸輪嚙合。
一種無人水下航行器應急拋載示位裝置的示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在所述控制器中預先設定所述無人水下航行器正常航行時水深壓力數值,以及所述無人水下航行器漂浮時的水深壓力數值的閾值,即所述無人水下航行器正常航行時最大的水深壓力值;
S2、所述水下航行器水下航行時,所述控制器實時獲取所述水深壓力傳感器的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理工大學,未經武漢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16886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