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表面微裂紋檢測方法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910162017.X | 申請日: | 2019-03-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38458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10 |
| 發(fā)明(設計)人: | 姜永京;劉南柳;徐忱文;王琦;張國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N21/91 | 分類號: | G01N21/91 |
| 代理公司: | 東莞恒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412 | 代理人: | 鄧燕 |
| 地址: | 523808 廣東省東莞市松***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材 檢測 環(huán)保型染料 基材表面 強光 表面微裂紋 染色 去除 環(huán)保安全 裂紋檢測 氣體釋放 染料染色 染色處理 染色過程 顏色差異 后基材 滲透液 微裂紋 顯示液 異物 放入 觀察 擦拭 加工 替代 |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表面微裂紋檢測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對基材進行加工并去除基材表面的異物;然后,將加工后的基材放入含有環(huán)保型染料的溶液中進行染色;接著,將染色后基材表面的環(huán)保型染料溶液擦拭去除并干燥;最后,將表面處理干凈的基材放置在強光下進行觀察,本發(fā)明通過染料染色的方式預先在基材表面進行染色處理,使裂紋與基材之間有明顯的顏色差異,再在強光下對基材表面進行觀察檢測,檢測更加快捷、準確,徹底改變了現(xiàn)有的裂紋檢測方法,并且通過采用環(huán)保型染料替代現(xiàn)有的滲透液和顯示液,更加環(huán)保安全,染色過程中無有毒氣體釋放,同時,本發(fā)明的微裂紋檢測方法操作簡單、無需使用復雜的設備與儀器,有效降低了檢測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表面檢測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表面微裂紋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材料內部的夾渣、微孔、晶界以及表面劃傷等都有可能產生裂紋,這些裂紋容易隨著應力的增加而逐漸擴展,而表面裂紋會引起設備、配件、器件的性能急劇下降,其危害極大,因此,及時檢查表面裂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滲透法是常用于裂紋無損檢測的一種方法,滲透法是利用毛細現(xiàn)象來進行探傷。首先,將帶有熒光的滲透性很強的液體涂抹于基材表面,因為其強滲透作用,熒光液體將沿著裂紋滲透到底部,然后將表面的滲透液洗去,并涂上顯示液,由于裂紋窄,毛細現(xiàn)象顯著,原滲透到裂紋的滲透液上升并擴散,在基材表面形成線條,從而顯示出裂紋的形狀;這種方法雖然操作簡單、檢測靈敏度高,也便于觀察,但是檢測速度較慢,而且,因使用的檢測劑為強刺激有毒化學試劑,對人的健康和環(huán)境有較大的影響。現(xiàn)有中也存在有采用顯微設備進行檢測的,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說明書CN108918549A公開一種線路板及其檢測方法、金屬化孔的裂紋檢測方法,其首先對待測板進行老化處理,然后,采用金相顯微鏡檢查所述老化板表面是否有裂紋,采用此方法檢測待測樣品的表面微紋,雖然操作簡單,使用設備少,但是因為沒有經過染色處理,其中的裂紋與基材沒有明顯的對比色故用肉眼基本無法辨別,即使是在金相顯微鏡下檢測裂紋也容易漏判、誤判。
發(fā)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表面微裂紋檢測方法,其通過染色方式快速、準確地檢測基材表面微裂紋,操作簡單便捷。
為解決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表面微裂紋檢測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K1,對基材進行加工并去除基材表面的異物;
K2,將加工后的基材放入含有環(huán)保型染料的溶液中進行染色;
K3,將染色后基材表面的環(huán)保型染料溶液擦拭去除并干燥;
K4,將表面處理干凈的基材放置在強光下進行觀察。
進一步地,含有環(huán)保型染料的溶液的主要組分配比為:乳化穩(wěn)定劑1-2%,食用染料3-5%,環(huán)保溶劑93-96%。
進一步地,所述環(huán)保溶劑主要由水和乙醇組成。
進一步地,食用染料主要由食用紅、食用黃、食用橙、食用綠和其他顏色食用染料的一種或幾種組成。
進一步地,乳化穩(wěn)定劑主要由阿拉伯樹膠、動物膠和明膠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組成。
進一步地,在步驟K1中,對基材的加工步驟包括但不限于激光標刻、化學蝕刻、機械鉆孔、機械切割和折彎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結合。
進一步地,在步驟K2中,還包括加熱含有環(huán)保型染料的溶液步驟,加熱溫度范圍在50℃~95℃。
進一步地,在步驟K4中,在強光下進行觀察步驟為采用人眼或視覺檢測設備對基材表面進行觀察檢測。
進一步地,視覺檢測設備包括但不限于金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和影像測量儀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結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未經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16201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