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管路氣密性自動檢測試驗臺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910155114.6 | 申請日: | 2019-03-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0660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08 |
| 發(fā)明(設計)人: | 秦安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涵銘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M3/28 | 分類號: | G01M3/28 |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竇賢宇 |
| 地址: | 211000 江蘇省南京市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管路 氣密性 自動檢測 試驗臺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管路氣密性自動檢測試驗臺及其工作方法,本發(fā)明屬于管路檢測領域。其中一種管路氣密性自動檢測試驗臺,包括;外框架、內水箱、水箱支撐架、升降裝置、加熱裝置、快速密封裝置、吹氣裝置和安全防護裝置等幾部分組成;通過設置其外框架、升降裝置、吹氣裝置、加熱裝置和標記裝置,其標記裝置包括防水機械手、設置在所述防水機械手一端探頭及設置所述探頭同側的標記筆,能實時檢測工件的狀態(tài)并隨時標記處漏點的具體位置,提高了工作質量,避免二次檢測,節(jié)省了時間,增加工作效率,通過外框架上面設置安全防護裝置和升降門,形成一個全封閉的工作區(qū)域,同時全封閉的檢測區(qū)域能夠增加檢測人員安全感。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管路檢測領域,尤其是一種管路氣密性自動檢測試驗臺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國民經(jīng)濟得到了高速發(fā)展,管路檢測技術在汽車空調管路、散熱器及承壓零部件等行業(yè)中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近年來汽車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管路檢測技術已經(jīng)是汽車空調管路、散熱器行業(yè)中不可缺少、不能替代的檢測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管路氣密性檢測大都是采用傳統(tǒng)“冒泡法”檢驗被測產(chǎn)品是否存在泄漏情況,并通過觀察,檢測產(chǎn)品泄漏點。但是傳統(tǒng)的檢測設備并不能標記泄露點的具體位置,存在其局限性,同時傳統(tǒng)的管路檢測設備存在著檢測精度低,檢測接頭受檢測人員主觀影響較大,檢測的周期較長,效率低,自動化程度低等缺點。
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管路氣密性檢測試驗臺采用“冒泡法”檢驗被測產(chǎn)品,如果在寒冷的氣候,檢測員在檢測產(chǎn)品時容易凍傷手部,不符合人性化;現(xiàn)有技術中,管路氣密性檢測設備檢測完畢的工件,工件表面存有大量的水,需要增設單獨的工序去完成吹干檢測過的工件表面的水,增加了工序同時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加零件成本;
傳統(tǒng)的管路氣密性檢測試驗臺,采用敞開式的或者半封閉式的,其安全防護性能低,如果檢測員,操作不當,容易造成人員誤傷。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管路氣密性自動檢測試驗臺及其工作方法。
技術方案:一種管路氣密性自動檢測試驗臺及其工作方法包括:
外框架,設置在所述外框架內側的內水箱,設置在所述內水箱下面的水箱支撐架、設置在所述外框架上面的安全防護裝置;
升降裝置,包括對稱安裝在所述內水箱兩側的連接板、對稱安裝固定在所述水箱支撐架兩側氣缸安裝座、安裝在所述氣缸安裝座上面升降氣缸、安裝固定所述連接板上面導套、滑動連接在所述導套中間導桿;
升降架,設置所述內水箱里面,其兩端分別與所述升降裝置相互連接;所述升降架底部設置有防漏網(wǎng)板;
吹氣裝置,設置在所述升降架的內側面;
加熱裝置,包括溫度傳感器及與所述溫度傳感電連接的加熱器;
標記裝置,設置在所述安全防護裝置內側,包括防水機械手、設置在所述防水機械手一端探頭及設置所述探頭同側的標記筆。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外框架為中空結構,包括外框架本體及設置在所述外框架上面的門鎖組件、所述外框架上面設置有懸臂,連接固定在所述懸臂一端的控制箱;
懸臂的加入能夠帶動控制箱360度轉動,根據(jù)需求轉動到方便操作的角度;
其所述控制箱上面設置有三色燈,能夠根據(jù)三色燈的顏色判斷管路氣密性自動檢測試驗臺實時運轉狀態(tài),如綠燈亮,設備待機中,紅燈亮時,警笛響,設備出現(xiàn)故障。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所述內水箱,包括內水箱本體,及分別設置所述內水箱側面和底部溢水口、進水孔和出水孔,能夠方便外部連接水管,同時能夠方便更換水箱中的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涵銘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jīng)南京涵銘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15511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