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玉米開花基因ZmCol3啟動子ZmCOL3pro217 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150210.1 | 申請日: | 2019-02-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2984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20 |
| 發明(設計)人: | 劉相國;郝東云;果天宇;尹悅佳;柳青;郭嘉;劉洋;賈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
| 主分類號: | C12N15/113 | 分類號: | C12N15/113;C12N15/82;A01H5/02;A01H6/46 |
| 代理公司: | 長春眾邦菁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于曉慶 |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玉米 開花 基因 zmcol3 啟動子 base sub pro217 | ||
玉米開花基因ZmCol3啟動子ZmCOL3pro217及其應用,涉及基因工程領域。該啟動子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一種含有該啟動子的重組載體、表達盒、轉基因細胞系或重組菌株,且該啟動子能應用在轉基因植株中。本發明通過試驗研究表明ZmCOL3pro217具有啟動子活性,且表達存在組織特異性,主要在根、葉子中表達量較高。熱帶血緣玉米材料中獲得一個有活性的新ZmCOL3啟動子,預示著熱帶血緣玉米材料中ZmCOL3基因受調控的機制可能與溫帶血緣材料不同,啟動子序列上的差異可能是ZmCOL3基因在玉米從熱帶地區到溫帶地區人工選擇進化的結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基因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玉米開花基因ZmCol3啟動子ZmCOL3pro217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啟動子是一段能夠起始基因轉錄的DNA序列,也是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順式作用元件。目前已經報道的啟動子主要包括:組成型啟動子、組織或器官特異型啟動子、誘導型啟動子等。啟動子活性是決定功能基因表達的關鍵。解析啟動子的功能對于明確基因調控詳細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ZmCOL3基因是玉米開花期光周期調控網絡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基因,該基因表達水平的變化可顯著調節玉米花期3-5天。因此,了解ZmCOL3啟動子活性對于揭示ZmCOL3基因詳細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植物來源的新啟動子,為研究轉基因植物表達、調控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良作物提供重要的核心元件,為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玉米開花基因ZmCol3啟動子ZmCOL3pro217及其應用。
本發明為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的玉米開花基因ZmCol3啟動子ZmCOL3pro217,該啟動子 ZmCOL3pro217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該啟動子ZmCOL3pro217區域含有的順勢作用元件信息如下表所示:
本發明的一種含有上述玉米開花基因ZmCol3啟動子ZmCOL3pro217的重組載體、表達盒、轉基因細胞系或重組菌株。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上述的重組載體為植物表達載體 pCAMBIA3300::P217::gus。
本發明的玉米開花基因ZmCol3啟動子ZmCOL3pro217能夠應用在轉基因植株中。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轉基因植株為轉基因玉米植株。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以熱帶血緣玉米材料CIMBL119為供試材料,成功克隆了ZmCOL3啟動子,生物信息學研究表明:該啟動子與溫帶血緣B73 測序種存在大片段置換的序列差異,是一個新的啟動子,將其命名為:ZmCOL3pro217。
本發明通過構建ZmCOL3pro217驅動gus基因表達的植物表達載體 pCAMBIA3300::P217::gus,農桿菌介導法轉化玉米獲得轉基因玉米植株。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β-葡萄糖苷酸酶(GUS)的組織化學染色等試驗對其進行研究,結果表明:ZmCOL3pro217具有啟動子活性,且表達存在組織特異性,主要在根、葉子中表達量較高。熱帶血緣玉米材料中獲得一個有活性的新ZmCOL3啟動子,預示著熱帶血緣玉米材料中ZmCOL3基因受調控的機制可能與溫帶血緣材料不同,啟動子序列上的差異可能是 ZmCOL3基因在玉米從熱帶地區到溫帶地區人工選擇進化的結果。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未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15021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