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生物標記物在預測HIV-1感染患者病程發展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099223.0 | 申請日: | 2019-01-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029193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28 |
| 發明(設計)人: | 張輝;鄧凱;于霏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山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Q1/70 | 分類號: | C12Q1/70;C12Q1/6869;C12N15/11;C12R1/93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單香杰 |
| 地址: | 510275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生物 標記 預測 hiv 感染 患者 病程 發展 中的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型生物標記物在預測HIV?1感染患者病程發展中的應用,TFH細胞(CD3+CD4+CXCR5+)是X4嗜性HIV?1病毒感染、復制及潛伏的主要場所,因此TFH是HIV?1病毒治療的靶點。進一步提出了外周血濾泡輔助性T淋巴細胞HIV?1前病毒儲藏庫中X4嗜性病毒的比例與外周血CD4+ T細胞數目,恢復速率及艾滋病病程發展呈顯著負相關關系。使用的外周血TFH細胞前病毒儲藏庫中X4嗜性HIV?1病毒的比例作為預測HIV?1患者接受cART治療預后的生物標記物,比之前的預測手段所需樣本量更小,耗時更短,且具有更廣泛的適用范圍,適用于各階段HIV?1患者。該生物標記物能夠作為在臨床治療中預測HIV?1治療預后的精確指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病毒治療診斷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新型生物標記物在預測HIV-1感染患者病程發展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1,HIV-1)是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體。盡管聯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可以有效地抑制HIV-1在病毒感染患者體內復制,但仍不能夠達到根治疾病的目的。約有50%的HIV-1感染患者會在AIDS病程晚期出現X4型HIV-1,并常伴隨有CD4+T細胞數量的急劇減少及AIDS病程的快速進展。但是,X4型病毒的產生機制和來源目前仍不清楚。病毒通過嗜性轉換使得抗病毒藥物失效風險升高,及病毒儲藏庫的存在是導致HIV-1感染難以被治愈的主要障礙,由于HIV-1能夠整合至宿主細胞基因組并形成穩定的病毒潛伏感染并長期存在,一旦停止cART,患者體內病毒復制即能在短時間內再度反彈形成病毒血癥。
目前用于測量HIV-1儲存庫的主要方法包括測量HIV-1細胞相關的DNA及通過體外病毒誘導實驗測量可激活的病毒儲藏庫。但是,以PCR為基礎的HIV細胞相關DNA檢測無法區分缺陷型病毒,這會導致病毒儲藏庫被高估;而以細胞培養誘導病毒產生實驗為基礎的可激活病毒儲藏庫的檢測,不僅樣本需求量大,耗時長,更會導致病毒儲藏庫被低估。
目前,幾乎沒有方法可以量化或監測HIV-1病毒的潛伏儲藏庫。而用于預測HIV-1患者接受cART治療預后的指標更是匱乏,且均與HIV-1初次感染時患者生理狀態及病毒血癥時期病毒載量相關,而這一信息的獲取難度與準確性導致其難以成為能夠被廣泛應用的臨床指標。因此,臨床上迫切需要能夠精確定量潛在儲藏庫或預測疾病進展的有效檢測生物標志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生物標記物在預測HIV-1感染患者病程發展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外周血TFH前病毒儲藏庫中X4嗜性HIV病毒的比例作為HIV病毒儲藏庫大小的生物標志物的應用。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外周血TFH前病毒儲藏庫中X4嗜性HIV病毒的比例作為評價對HIV病毒感染的治療效果、免疫重建潛力或病程發展的生物標志物的應用。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是提供一組檢測外周血TFH前病毒儲藏庫中X4嗜性HIV病毒占前病毒儲藏庫病毒比例的引物。
本發明的第四個目的是提供所述引物在檢測外周血TFH前病毒儲藏庫中X4嗜性HIV病毒占前病毒儲藏庫病毒比例、制備一組檢測外周血TFH前病毒儲藏庫中X4嗜性HIV病毒占前病毒儲藏庫病毒比例的引物的試劑盒、制備評價對HIV病毒感染的治療效果的試劑盒、制備評價免疫重建潛力的試劑盒或制備評價病程發展的試劑盒的應用。
本發明的第五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檢測外周血TFH前病毒儲藏庫中X4嗜性HIV病毒占前病毒儲藏庫病毒比例的檢測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山大學,未經中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09922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