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墻樑柱一體化的裝配式建筑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083190.0 | 申請日: | 2019-0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577516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05 |
| 發明(設計)人: | 韓文正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新天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B2/02 | 分類號: | E04B2/02;E04B2/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541 | 代理人: | 郭彩紅;唐海力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墻體 通孔 裝配式建筑 通過構件 結構件 開孔 大規模標準化生產 抗側力結構 規格統一 墻體結構 上下貫通 上下兩層 相鄰構件 榫卯結構 一體化 建造 承重 凹凸槽 承重型 非承重 樓層板 十字墻 鎖緊桿 同一層 墻墻 豎直 拼接 地基 抗震 匹配 裝配 個性化 鎖定 融合 靈活 制作 生產 | ||
本發明創造提供了一種墻樑柱一體化的裝配式建筑方法。該建筑方法為:在牢固的地基和/或樓層板上建造墻體,墻體通過構件拼接而成,同一層的相鄰構件之間以及相鄰的上下兩層構件之間均通過凹凸槽方式進行連接,構件上開設有開孔,通過構件建造好的墻體內各開孔上下貫通形成豎直的通孔,在通孔中插入與所述通孔的空間相匹配鎖緊桿對墻體結構進行鎖定。利用了榫卯結構原理,將承重型結構件與輕型非承重性結構件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將建筑的柱、樑、墻融合為一體,形成承重和抗震抗側力結構;并且構件按照標準規格統一生產制作,實現了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可以個性化靈活裝配使用,無論的直角墻、T型墻墻還是十字墻,都能夠輕松實現。
技術領域
本發明創造屬于建筑方法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墻樑柱一體化的裝配式建筑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最為常用的建筑結構為框架結構,其是由許多梁和柱共同組成的框架來承受房屋全部荷載的結構。高層的民用建筑和多層的工業廠房,磚墻承重已不能適應荷重較大的要求,往往采用框架作為承重結構。房屋荷載包括人、家具、物品、機械設備的重量及樓板、墻體和本身自重等。砌在框架內的墻,僅起圍護和分隔作用,除負擔本身自重外,不承受其他荷重。
現有框架結構體系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建筑施工規范中“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弱構件”的要求,使得框架節點應力集中顯著,框架結構的側向剛度小,屬柔性結構框架,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結構所產生水平位移較大,易造成嚴重的非結構性破壞。
因此,能夠獲得一種新型的受力原理的房屋建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創造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房屋建筑方法,以解決上述不足之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創造提供了一種墻樑柱一體化的裝配式建筑方法。
該建筑方法為:建筑物通過帶開孔的構件和/或砌塊交互堆疊,用鎖扣插桿穿過構件和/或砌塊的通孔將構件和/或砌塊互聯互鎖,形成墻、樑柱一體化的裝配式建筑結構。
具體為:在牢固的地基和/或樓層板上建造墻體,墻體通過構件拼接而成,同一層的相鄰構件之間以及相鄰的上下兩層構件之間均通過凹凸槽方式進行連接,構件上開設有開孔,通過構件建造好的墻體內各開孔上下貫通形成豎直的通孔,在通孔中插入與所述通孔的空間相匹配鎖緊桿(即鎖扣插桿)對墻體結構進行鎖定。
進一步的,所述構件至少包括寬度和厚度均相同的第一構件、第二構件、第三構件和第四構件,且四種構件的上表面均形成有榫條,下表面均形成有卯槽,其中
所述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為互為鏡像對稱的L型拐角構件,且L型拐角構件長邊的端面至短邊內側表面之間的長度與短邊的端面至長邊內側表面之間的長度可任意設置,且所述第一構件和第二構件的兩端端面上均形成有卯槽;
所述第三構件為長方體結構或弧形結構且其長度與L型拐角構件長邊的端面至短邊內側表面之間的長度相同,所述第三構件可用于門或窗上的過樑構件,所述第三構件的長度大于對應所述門或窗的寬度,所述第三構件的一端形成有榫條,另一端形成有卯槽;
所述第四構件為長方體結構且其長度為第三構件長度的一半,所述第三構件的一端形成有榫條,另一端形成有卯槽。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構件、第二構件、第三構件和第四構件中的至少一種相互拼接形成建筑結構的一字墻、L型墻、T型墻和十字墻。
進一步的,所述L型墻的裝配方法包括:
在第一構件或第二構件的兩端卯榫連接多個第三構件,形成第一層墻體;
在第一層墻體的第一構件或第二構件的上方卯榫連接第二構件或第一構件,所述第一構件長邊與所述第二構件的短邊重疊,所述第一構件短邊與所述第二構件的長邊重疊,并在第二構件或第一構件的兩端卯榫連接多個第三構件,形成第二層墻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新天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新天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08319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