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環(huán)保型空氣除塵系統(tǒng)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910071984.5 | 申請日: | 2019-01-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60336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15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聶新明;趙新生;陳斯;王勛;田亞平;田振康;楊增汪;喬學(xué)斌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江蘇師范大學(xué) |
| 主分類號: | B01D47/05 | 分類號: | B01D47/05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jīng)緯專利商標(biāo)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周敏 |
| 地址: | 2210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環(huán)保 空氣 除塵 系統(tǒng) | ||
1.環(huán)保型空氣除塵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由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加熱容器 (R2)、混合容器(R3)、氣體冷凝器、進氣管道(JQG)、制冷制熱器(3),共同構(gòu)成;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包含轉(zhuǎn)子(1)、容器(2)、蓋子(3)、軸承(4)、電機(5)、鉚釘(6);轉(zhuǎn)子(1)包含連接部(1-1)、倒扣容器(1-2)、腰口(1-3)、出氣孔(1-4)、進氣開口 (1-8)、驅(qū)動葉片組(1-5);
轉(zhuǎn)子(1)中:連接部(1-1)為圓柱形,連接部(1-1)上具有連接孔(1-7),連接部(1-1)的軸線與連接孔(1-7)的軸線垂直相交,連接部(1-1)上端具有電機連接結(jié)構(gòu);
轉(zhuǎn)子(1)中:倒扣容器(1-2)為圓柱形,倒扣容器(1-2)內(nèi)具有圓柱形空腔(1-6),圓柱形空腔(1-6)與倒扣容器(1-2)共軸,倒扣容器(1-2)的上端封閉;
轉(zhuǎn)子(1)中:腰口(1-3)為錐臺狀,腰口(1-3)具有錐臺狀空腔,腰口(1-3)的錐臺狀空腔的軸線與腰口(1-3)的軸線重合,腰口(1-3)的錐臺狀空腔的開口大的端與倒扣容器(1-2)下端相通;
轉(zhuǎn)子(1)中:進氣開口(1-8)為圓柱狀,進氣開口(1-8)具有圓柱狀空腔,進氣開口(1-8)的軸線與進氣開口(1-8)的圓柱狀空腔共軸,進氣開口(1-8)的圓柱狀空腔與腰口(1-3)的錐臺狀空腔的開口小的端相通;
轉(zhuǎn)子(1)中:驅(qū)動葉片組(1-5)由上葉片(1-5-3-1)和下葉片(1-5-3-2)構(gòu)成,上葉片和下葉片均為弧形;上葉片(1-5-3-1)和下葉片(1-5-3-2)平行,上葉片(1-5-3-1)的內(nèi)側(cè)和倒扣容器(1-2)的外壁相連,下葉片(1-5-3-2)的內(nèi)側(cè)和倒扣容器(1-2)的外壁相連,上葉片(1-5-3-1)的外側(cè)和下葉片(1-5-3-2)的外側(cè)之間為開放的,上葉片(1-5-3-1)的首端到倒扣容器(1-2)的上端的距離大于上葉片(1-5-3-1)的尾端到倒扣容器(1-2)的上端的距離;下葉片(1-5-3-2)的首端到倒扣容器(1-2)的上端的距離大于下葉片(1-5-3-2)的尾端到倒扣容器(1-2)的上端的距離;下葉片(1-5-3-2)的外緣弧線與上葉片1-5-3-1)的外緣弧線共面;上葉片(1-5-3-1)的外緣弧線的長度為外援弧線所在圓的六分之一;驅(qū)動葉片組(1-5)的數(shù)量為 3(1-5-1、1-5-2、1-5-3),3 個驅(qū)動葉片組(1-5-1、1-5-2、1-5-3)以倒扣容器(1-2)的軸線為中心線呈圓周陣列分布;
轉(zhuǎn)子(1)中:出氣孔(1-4)穿透倒扣容器(1-2)的壁,出氣孔(1-4)的內(nèi)端與倒扣容器(1-2)的圓柱形空腔(1-6)相通;出氣孔(1-4)的外端空間位置位于驅(qū)動葉片組(1-5)的上葉片(1-5-3-1)的尾端與驅(qū)動葉片組(1-5)的下葉片(1-5-3-2)的尾端的中間,出氣孔(1-4)的數(shù)量為 3,每個驅(qū)動葉片組(1-5)對應(yīng)一個出氣孔(1-4),3 個出氣孔(1-4)以倒扣容器(1-2)的軸線為中心線呈圓周陣列分布;
容器 (2) 包括容腔、造浪圓筒 (2-1) 、第二進氣管 (2-2) 、透水通道 (2-3) 、支撐部 (2-4) 、容器腳 (2-5) ;
容器(2)中:容腔為錐臺狀腔體,大端朝上,下端朝下;
容器(2)中:造浪圓筒(2-1)位于容腔內(nèi),造浪圓筒(2-1)為圓筒狀,
造浪圓筒 (2-1)的內(nèi)壁上具有 3 個凹陷弧面 (2-1-1) ,3 個凹陷弧面(2-1-1)以造浪圓筒(2-1)的軸線為中心線呈圓周陣列分布,凹陷弧面(2-1-1)的表面到造浪圓筒(2-1)軸線的距離大于造浪圓筒(2-1)的內(nèi)壁上不具備凹陷弧面(2-1-1)的地方到造浪圓筒(2-1)軸線的距離;凹陷弧面(2-1-1)的第一端與第二端在造浪圓筒(2-1)的內(nèi)截面圓的跨度為造浪圓筒(2-1)的內(nèi)截面圓的六分之一;支撐部(2-4)的第一端連接造浪圓筒(2-1)外壁,支撐部(2-4)的第二端連接容腔側(cè)面,起支撐造浪圓筒(2-1)的作用;造浪圓筒(2-1)與容腔共軸,造浪圓筒(2-1)上端的水平高度低于容腔的大端的水平高度;
容器(2)中:透水通道(2-3)位于造浪圓筒(2-1)的下端與容腔底部之間,容腔內(nèi)的水能夠由透水通道(2-3)進入造浪圓筒(2-1);
容器(2)中:第二進氣管(2-2)與造浪圓筒(2-1)共軸,第二進氣管(2-2)由外部穿過容腔底部界面進入造浪圓筒(2-1)內(nèi);
容器(2)中:容器腳(2-5)位于容器下部,起支撐作用,方便放置;
蓋子 (3) 包括本體、電機支撐部 (3-1) 、電機軸孔 (3-2) 、出氣管 (3-3) 、電機軸防水柱 (3-4) ;
蓋子(3)中:本體為圓盤狀,電機支撐部(3-1)為圓筒狀,用于支撐電機;
蓋子 (3) 中:電機支撐部 (3-1) 位于本體上方,電機支撐部 (3-1) 與本體共軸,電機支撐部 (3-1) 的外直徑小于本體的外直徑 ;
蓋子(3)中:電機軸防水柱(3-4)位于本體下方,電機軸防水柱(3-4)與本體共軸;
蓋子(3)中:電機軸孔(3-2)的內(nèi)直徑小于電機支撐部(3-1)的外直徑;電機軸孔(3-2)與電機軸防水柱(3-4)共軸,電機軸孔(3-2)第一端與電機支撐部(3-1)相通,電機軸孔(3-2)第二端位于電機軸防水柱(3-4)下表面上;
蓋子(3)中:出氣管(3-3)位于本體上方,出氣管(3-3)的管腔穿透本體;出氣管(3-3)的管腔開口位于本體的下表面;
軸承(4)用于連接轉(zhuǎn)子(1)的連接部(1-1)與蓋子;電機(5)安裝在蓋子(3)的電機支撐部(3-1)上,轉(zhuǎn)子(1)的連接部穿過蓋子(3)與電機軸孔(3-2)相連,蓋子(3)安裝在容器(2)上端;容器(2)的第二進氣管(2-2)伸入轉(zhuǎn)子(1)的倒扣容器(1-2)的圓柱形空腔(1-6) 內(nèi);
轉(zhuǎn)子(1)與倒扣容器(1-2)的造浪圓筒(2-1)共軸;
轉(zhuǎn)子(1)的驅(qū)動葉片組(1-5)位于倒扣容器(1-2)的造浪圓筒(2-1)內(nèi)部,轉(zhuǎn)子(1)的驅(qū)動葉片組(1-5)的下葉片(1-5-3-2)的外緣弧線與容器(2)的造浪圓筒(2-1)不具備凹陷弧面(2-1-1)的地方的距離小于下葉片(1-5-3-2)的厚度;電機(5)用于帶動轉(zhuǎn)子(1)勻速轉(zhuǎn)動;
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中部分充斥冷水,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冷水水面的高度高于造浪圓筒(2-1)的頂端;
加熱容器(R2)內(nèi)部分充斥熱水;
混合容器(R3)內(nèi)部具有攪拌器(JBQ),攪拌器(JBQ)依靠電機帶動;
混合容器(R3)內(nèi)具有第一分離閥(FLF1);
混合容器(R3)的第一分離閥(FLF1)位于混合容器(R3)的底部,用于排放混合容器(R3)底部的水;
混合容器(R3)的第二分離閥(FLF2)是一種水氣分離閥(FLF)只釋放水不釋放氣體;水氣分離閥(FLF)包含出水管(FLF-CSG)、錐形腔(FLF-ZXQ)、重球(FLF-ZQ)、浮球 (FLF-FQ);混合容器(R3)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錐形腔(FLF-ZXQ)的以軸線豎直的方式安放,錐形腔(FLF-ZXQ)的大端在上,錐形腔(FLF-ZXQ)的小端在下;
混合容器(R3)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重球(FLF-ZQ)的密度大于應(yīng)用環(huán)境中的水;混合容器(R3)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浮球(FLF-FQ)的密度小于應(yīng)用環(huán)境中的水;混合容器(R3)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錐形腔(FLF-ZXQ)的下端與出水管(FLF-CSG)的最高點相連;
混合容器(R3)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重球(FLF-ZQ)的直徑小于錐形腔(FLF-ZXQ)的大端,重球(FLF-ZQ)的直徑大于錐形腔(FLF-ZXQ)的小端;
混合容器(R3)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重球(FLF-ZQ)裝置在錐形腔(FLF-ZXQ)內(nèi);
混合容器(R3)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浮球(FLF-FQ)通過軟線與重球(FLF-ZQ)相連,當(dāng)水氣分離閥(FLF)所在容腔的水將浮球(FLF-FQ)浮起時重球(FLF-ZQ)被浮球(FLF-FQ)拉起,錐形腔(FLF-ZXQ)的下端放開,水依次通過錐形腔(FLF-ZXQ)的上端、錐形腔(FLF-ZXQ)的下端、出水管(FLF-CSG)排出,當(dāng)水面高度降低重球(FLF-ZQ)因為重力落在錐形腔(FLF-ZXQ)的下端,錐形腔(FLF-ZXQ)的下端封閉,不再排出水,由于浮球(FLF-FQ)通過軟線與重球(FLF-ZQ)相連所以當(dāng)水面下降到重球高度加線長時錐形腔(FLF-ZXQ)的下端封閉,所以氣體無法被排出;
混合容器(R3)的第二分離閥(FLF2)的錐形腔(FLF-ZXQ)的上端與下腔(LNQ-XQ)相通,第二分離閥(FLF2)的錐形腔(FLF-ZXQ)的下端高于下腔(LNQ-XQ)的底部,第二分離閥(FLF2)的出水管(FLF-CSG)的出口的最低點高于下腔(LNQ-XQ)的底部;
制冷制熱器(3)的具有制熱端和制冷端,制冷制熱器(3)的制冷端與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相連用于冷卻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內(nèi)的冷水,制冷制熱器(3)的制熱端與加熱容器(R2)相連用于加熱加熱容器(R2)內(nèi)的熱水;
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頂部通過第一隔熱管(GRG1)與混合容器(R3)的頂部相通,第一隔熱管(GRG1)的管路上具有第一單向閥(DXF1),混合容器(R3)的氣體無法逆流至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
加熱容器(R2)的左側(cè)水面以上的側(cè)壁與混合容器(R3)的右側(cè)的壁通過第二隔熱管(GRG2)相通;
混合容器(R3)的第一分離閥(FLF1)的出水管通過第三隔熱管(GRG3)與加熱容器(R2)的水面以下相通;
氣體冷凝器,包括上腔(LNQ-SQ)、下腔(LNQ-XQ)、第一進氣管(LNQ-JG)、排氣管(LNQ-PQG)、熱交換器、平衡氣管(LNQ-QG2)、第二分離閥(FLF2)、排水管(LNQ-PSG)、排氣泵(B2);氣體冷凝器中:上腔(LNQ-SQ)充滿冷卻水用于冷卻;
氣體冷凝器中:下腔(LNQ-XQ)的容腔未被水充滿,留有氣體空間,氣體空間通過平衡氣管(LNQ-QG2)與大氣相通,平衡氣管(LNQ-QG2)在大氣中的開口位置的高度高于上腔(LNQ-SQ)所通水的最高點;
氣體冷凝器的第二分離閥(FLF2)是一種水氣分離閥(FLF)只釋放水不釋放氣體;水氣分離閥(FLF)包含出水管(FLF-CSG)、錐形腔(FLF-ZXQ)、重球(FLF-ZQ)、浮球(FLF-FQ);氣體冷凝器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錐形腔(FLF-ZXQ)的以軸線豎直的方式安放,錐形腔(FLF-ZXQ)的大端在上,錐形腔(FLF-ZXQ)的小端在下;
氣體冷凝器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重球(FLF-ZQ)的密度大于應(yīng)用環(huán)境中的水;
氣體冷凝器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浮球(FLF-FQ)的密度小于應(yīng)用環(huán)境中的水;
氣體冷凝器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錐形腔(FLF-ZXQ)的下端與出水管(FLF-CSG)的最高點相連;
氣體冷凝器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重球(FLF-ZQ)的直徑小于錐形腔(FLF-ZXQ)的大端,重球(FLF-ZQ)的直徑大于錐形腔(FLF-ZXQ)的小端;
氣體冷凝器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重球(FLF-ZQ)裝置在錐形腔(FLF-ZXQ)內(nèi);
氣體冷凝器的第二分離閥(FLF2)中:浮球(FLF-FQ)通過軟線與重球(FLF-ZQ)相連,當(dāng)水氣分離閥(FLF)所在容腔的水將浮球(FLF-FQ)浮起時重球(FLF-ZQ)被浮球(FLF-FQ) 拉起,錐形腔(FLF-ZXQ)的下端放開,水依次通過錐形腔(FLF-ZXQ)的上端、錐形腔(FLF-ZXQ)的下端、出水管(FLF-CSG)排出,當(dāng)水面高度降低重球(FLF-ZQ)因為重力落在錐形腔(FLF-ZXQ)的下端,錐形腔(FLF-ZXQ)的下端封閉,不再排出水,由于浮球(FLF-FQ)通過軟線與重球(FLF-ZQ)相連所以當(dāng)水面下降到重球高度加線長時錐形腔(FLF-ZXQ)的下端封閉,所以氣體無法被排出;
氣體冷凝器的第二分離閥(FLF2)的錐形腔(FLF-ZXQ)的上端與下腔(LNQ-XQ)相通,第二分離閥(FLF2)的錐形腔(FLF-ZXQ)的下端高于下腔(LNQ-XQ)的底部,第二分離閥(FLF2)的出水管(FLF-CSG)的出口的最低點高于下腔(LNQ-XQ)的底部;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器由多個熱交換管(LNQ-HG)組成;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包含第一管(LNQ-HG-1)、第二管(LNQ-HG-2)、第三管(LNQ-HG-3)、第四管(LNQ-HG-4)、第五管(LNQ-HG-5)、第六管(LNQ-HG-6)、第七管(LNQ-HG-7);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一管(LNQ-HG-1)以軸線水平的方式擺放;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二管(LNQ-HG-2)以軸線豎直的方式擺放;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三管(LNQ-HG-3)以軸線豎直的方式擺放;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四管(LNQ-HG-4)以軸線水平的方式擺放;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五管(LNQ-HG-5)以軸線豎直的方式擺放;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六管(LNQ-HG-6)以軸線豎直的方式擺放;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七管(LNQ-HG-7)以軸線水平的方式擺放;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二管(LNQ-HG-2)的下端對外部具有開口;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六管(LNQ-HG-6)的下端對外部具有開口;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一管(LNQ-HG-1)的左端、第三管(LNQ-HG-3)
的下端、第二管(LNQ-HG-2)的上端,三者相接并相通;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七管(LNQ-HG-7)的右端、第五管(LNQ-HG-5)
的下端、第六管(LNQ-HG-6)的上端,三者相接并相通;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三管(LNQ-HG-3)的上端與第四管(LNQ-HG-4)
的右端相接并相通;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第五管(LNQ-HG-5)的上端與第四管(LNQ-HG-4)
的左端相接并相通;
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的組合方法是,將相鄰的兩個熱交換管(LNQ-HG)命名為左熱交換管、右熱交換管,則有左熱交換管的第一管(LNQ-HG-1)與右熱交換管的第七管(LNQ-HG-7)相接并相通;
氣體冷凝器中:熱交換器的所有熱交換管(LNQ-HG)的第二管(LNQ-HG-2)的下端的開口和第六管(LNQ-HG-6)的下端的開口的水平位置低于第二分離閥(FLF2)的錐形腔(FLF-ZXQ)上端;
氣體冷凝器中:熱交換器的所有熱交換管(LNQ-HG)的第二管(LNQ-HG-2)的下端的開口和第六管(LNQ-HG-6)的下端在下腔(LNQ-XQ)內(nèi);
氣體冷凝器中:排氣泵(B2)的入氣口與最左邊的熱交換管(LNQ-HG)的第七管(LNQ-HG-7)相通,排氣泵(B2)的出氣口與排氣管(LNQ-PQG)的入氣口相通,第一進氣管(LNQ-JG)與最右邊的熱交換管(LNQ-HG)的第一管(LNQ-HG-1)相通,氣體通過熱交換器后冷卻,氣體中所包含的水微滴凝聚成水珠,水珠落入下腔(LNQ-XQ)內(nèi),下腔(LNQ-XQ)內(nèi)水達到一定水位后,經(jīng)過第二分離閥(FLF2)排出一部分并保留一部分,達到除去氣體中所含的水成分;
混合容器(R3)與氣體冷凝器的第一進氣管(LNQ-JG)相通;
氣體冷凝器的上腔 (LNQ-SQ) 通過第一冷凝交換水管 (SG1) 、第二冷凝交換水管(SG2) 與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 (R1) 的相通,第二冷凝交換水管 (SG2) 上具有循環(huán)泵(SG2) 使氣體冷凝器的上腔 (LNQ-SQ) 中的冷卻水與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 (R1) 內(nèi)冷水循環(huán) ;
氣體冷凝器的排氣泵(B2)啟動,由于負壓作用后進氣管道(JQG)的氣體進入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產(chǎn)生氣泡,氣泡和冷水接觸降溫,氣體中的部分氣體塵埃落在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冷水中,氣泡爆裂后,經(jīng)過冷卻的氣體經(jīng)過第一隔熱管(GRG1),進入混合容器(R3);由于負壓作用加熱容器(R2)的熱蒸汽進入混合容器(R3);由于攪拌器(JBQ)的攪拌,被冷卻的氣體與熱蒸汽充分混合,被冷卻的氣體中含有的固體塵埃的溫度較低構(gòu)成雨滴核,熱蒸汽接觸雨滴核時溫度降度附著在雨滴核上,又由于氣體冷凝器的作用使得熱蒸汽凝聚,形成更大的雨滴,雨滴在氣體冷凝器的熱交換管(LNQ-HG)中落入氣體冷凝器的下腔攜帶固體塵埃回到加熱容器(R2)內(nèi);第一冷凝交換水管(SG1)在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開口的水平位置低于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造浪圓筒(2-1)的頂端,第一冷凝交換水管(SG1)在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開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造浪圓筒(2-1)的底端;第二冷凝交換水管(SG2)在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開口的水平位置低于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造浪圓筒(2-1)的頂端,第二冷凝交換水管(SG2)在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開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機械旋轉(zhuǎn)式氣泡產(chǎn)生器(R1)的造浪圓筒(2-1)的底端;
水氣分離閥(FLF)包含出水管(FLF-CSG)、錐形腔(FLF-ZXQ)、重球(FLF-ZQ)、浮球(FLF-FQ);
水氣分離閥(FLF)中:錐形腔(FLF-ZXQ)的以軸線豎直的方式安放,錐形腔(FLF-ZXQ)的大端在上,錐形腔(FLF-ZXQ)的小端在下;
水氣分離閥(FLF)中:重球(FLF-ZQ)的密度大于應(yīng)用環(huán)境中的水;
水氣分離閥(FLF)中:浮球(FLF-FQ)的密度小于應(yīng)用環(huán)境中的水;
水氣分離閥(FLF)中:錐形腔(FLF-ZXQ)的下端與出水管(FLF-CSG)的最高點相連;
水氣分離閥(FLF)中:重球(FLF-ZQ)的直徑小于錐形腔(FLF-ZXQ)的大端,重球
(FLF-ZQ)的直徑大于錐形腔(FLF-ZXQ)的小端;
水氣分離閥(FLF)中:重球(FLF-ZQ)裝置在錐形腔(FLF-ZXQ)內(nèi);
水氣分離閥(FLF)中:浮球(FLF-FQ)通過軟線與重球(FLF-ZQ)相連,當(dāng)水氣分離閥(FLF)所在容腔的水將浮球(FLF-FQ)浮起時重球(FLF-ZQ)被浮球(FLF-FQ)拉起,錐形腔(FLF-ZXQ)的下端放開,水依次通過錐形腔(FLF-ZXQ)的上端、錐形腔(FLF-ZXQ)的下端、出水管(FLF-CSG)排出,當(dāng)水面高度降低重球(FLF-ZQ)因為重力落在錐形腔(FLF-ZXQ)的下端,錐形腔(FLF-ZXQ)的下端封閉,不再排出水,由于浮球(FLF-FQ)通過軟線與重球(FLF-ZQ)相連所以當(dāng)水面下降到重球高度加線長時錐形腔(FLF-ZXQ)的下端封閉,所以氣體無法被排出。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江蘇師范大學(xué),未經(jīng)江蘇師范大學(xué)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071984.5/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