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模塊式檢查井混凝土灌孔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068259.2 | 申請日: | 2019-01-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610461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12 |
| 發明(設計)人: | 吳其平;費立偉;張明;胡澤樟;徐上強;李龍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建筑港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15/02 | 分類號: | E02D15/02;E02D29/12 |
| 代理公司: | 青島申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43 | 代理人: | 蔣遙明 |
| 地址: | 2660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導料槽 檢查井 模塊式 混凝土 灌孔 導料孔 過程效率 外界連通 檢查 擋料板 導料板 上端 井壁 內周 外周 灌注 施工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模塊式檢查井混凝土灌孔裝置及方法,包括環形的導料槽,所述導料槽寬度等于所述檢查井壁厚,所述導料槽外徑等于所述檢查井外徑;所述導料槽底部開設有若干導料孔,所述檢查井的模塊孔均通過所述導料孔與外界連通;所述導料槽外周設置有擋料板,所述導料槽內周設有導料板。本發明所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現有的模塊式檢查井灌孔施工中混凝土易外灑且灌注速度慢。發明的一個用途是在模塊式檢查井灌孔施工中,將其置于檢查井上端,灌孔過程效率更高,且混凝土不易外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領域,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模塊式檢查井混凝土灌孔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檢查井是基礎設施的地下管道交匯處、轉彎處或直線管段上每隔一定距離處設置的便于檢查的構筑物,為直立的井狀結構,通常由磚石和混凝土砌成。
在當前構建“節約型、環保型”社會的形式下,建筑工程領域使用的材料也越來越趨向于環保,大部分城市已嚴禁使用粘土磚。在市政工程道路建設中逐步淘汰黏土磚砌筑的檢查井,而是推廣使用整體性好、強度高、閉水性好的模塊式檢查井。在檢查井搭設好后,需要在井口周圍的模塊孔內灌注混凝土。在傳統模塊式檢查井混凝土灌孔的施工過程中,由于模塊孔徑受限,直接使用料斗灌注模塊孔,混凝土容易外灑,不僅造成浪費,還會落入檢查井中,清理較為麻煩;并且該方式灌注速度較低,不利于施工效率的提高。
因此,需要一種便于進行灌孔施工的裝置,能夠防止混凝土外灑,并且能夠提高灌注速度。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現有的灌孔施工中混凝土外灑且灌注速度慢的問題。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模塊式檢查井混凝土灌孔裝置,包括環形的導料槽,所述導料槽寬度等于所述檢查井壁厚,所述導料槽外徑等于所述檢查井外徑;
所述導料槽底部開設有若干導料孔,所述檢查井的模塊孔均通過所述導料孔與外界連通;所述導料槽外周設置有擋料板,所述導料槽內周設有導料板。
通過本方案,將灌孔裝置放置于檢查井上進行灌孔作業,內側的導料板和外側的擋料板防止混凝土外灑;混凝土沿四周的導料孔進入模塊孔中,能夠一次性灌裝所有模塊孔,提高了灌裝速度。
優選地,所述導料板圍成一個圓錐體的錐面,所述圓錐體的底面四周與所述導料槽內周固定連接;所述圓錐體高度不低于所述擋料板高度。
通過本方案,將混凝土直接傾倒至導料板上,無需擔心混凝土撒至檢查井中;導料板高度不低于擋料板高度保證了導料板的坡度,防止坡度過緩導致混凝土不易滑落至導料槽中。
優選地,所述導料孔與所述模塊孔的大小、數量以及排布方式均一致,,所述導料孔靠近所述導料板的一邊與所述導料板底邊接觸。
通過本方案,混凝土從導料板直接滑落至模塊孔內,防止混凝土堆積在導料槽中。
優選地,每個所述導料孔使至少一個所述模塊孔完全與外界連通,所述導料孔靠近所述導料板的一邊與所述導料板底邊接觸。
優選地,所述擋料板上固定有把手,所述把手為兩個,分別固定于所述擋料板的兩端。
通過本方案,便于施工人員對其進行搬運與調整位置。
優選地,所述導料槽底部固定有至少三個限位塊,所述限位塊設置于所述導料槽外周,并垂直凸出于所述導料槽底面。
通過本方案,限位塊卡至檢查井四周,防止施工過程中滑動移位。
優選地,所述擋料板圍成一個圓柱體的側面,且所述圓柱體的母線與所述導料槽底面垂直。
通過本方案,便于進行擋料板的安裝焊接。
優選地,所述擋料板圍成一個圓臺的側面,所述圓臺的上底面直徑大于所述圓臺的下底面直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建筑港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建筑港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06825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