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智能快遞收發裝置及收發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048160.6 | 申請日: | 2019-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85532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21 |
| 發明(設計)人: | 戴榕;戴琳;王隆樟 | 申請(專利權)人: | 戴榕 |
| 主分類號: | G07F17/12 | 分類號: | G07F17/12;G07F9/02 |
| 代理公司: | 福州展暉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5201 | 代理人: | 林天凱 |
| 地址: | 350004 福建省福州***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快遞 網絡通信模塊 藍牙模塊 收發裝置 主控器 收發 智能化裝置 存儲空間 錄入裝置 物品寄存 智能 身份卡 收發件 主系統 堆疊 可用 分部 掃描 網點 應用 | ||
本發明的一種智能快遞收發裝置及收發方法,包括有掃描錄入裝置、收發件主系統、主控器及若干個包裹身份卡,主控器包括有藍牙模塊、網絡通信模塊及MCU處理單元,MCU處理單元分別與藍牙模塊及網絡通信模塊連接。本裝置及方法也可用于快遞分部網點的使用,也可應用于行李房的物品寄存使用;凡是涉及大量包裹、物品需要堆疊的使用范圍均適用于本裝置和方法。本發明可極大提高存儲空間效率,并能讓用戶或經營者快速找到包裹的智能化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快遞柜,特別是一種用于智能快遞收發裝置及收發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包裹快遞的日益增多,對末端投遞的壓力日益突顯,尤其是最后100米的包裹配送,由此產生了許多末端的解決方案,現階段主要有智能快遞柜和人工驛站等主流方案。而隨著智能快遞柜的日益增多,問題也隨之而來,快遞柜成本高,占地面積要求大,而快遞柜的使用管理規定,每個柜只能放置一個包裹件,往往一個函件類快遞卻占用了一個大箱格,導致了空間的極大浪費。
人工驛站有許多是利用現有便利店、小賣部或者專門門店的方式,由于代收快件量很多,如果擺貨架占用很大的空間,而且為了便于用戶或者管理人員方便地找到快件,只能盡量不堆疊包裹,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貨架的空間使用率,許多場地較大一些的空間只能像擺地攤式的在地上平鋪開,極大浪費了場地空間,而在用戶來取件時,也因為快件包裹堆放過多,給經營者造成找件的很不方便,既浪費時間又不便于管理。市場急需一種能極大提高存儲空間效率,又便于用戶自取或經營者取件的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實現驛站工作人員高效收存包裹,并能讓用戶或經營者快速找到包裹的智能快遞收發裝置。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快遞收發方法。
一種智能快遞收發裝置,包括有掃描錄入裝置、收發件主系統、主控器及若干個包裹身份卡,主控器包括有藍牙模塊、網絡通信模塊及MCU處理單元,MCU處理單元分別與藍牙模塊及網絡通信模塊連接;
所述的包裹身份卡內設有帶藍牙模塊的MCU、電池、蜂鳴器、LED指示燈及開關,蜂鳴器及LED指示燈與MCU連接,電池給MCU供電,點擊開關控制藍牙模塊實現與主控器通訊,再由主控器呼叫收發件主系統;
所述的收發件主系統包含pc主機,在收發件主系統內含有包裹信息模塊、短信息模塊、包裹身份卡管理模塊、用戶管理模塊及設備管理模塊,實現存放包裹的各種業務信息及操作;
掃描錄入裝置與收發件主系統聯接,實現將每件包裹、物品的相應信息輸入收發件主系統;
包裹身份卡通過藍牙與主控器相連,主控器與收發件主系統通信連接, 包裹身份卡存入相應包裹、物品信息時安裝在包裹上使用。
本發明的智能快遞收發裝置,掃描錄入裝置用于掃描包裹、物品,并將相應信息發送給收發件主系統。
主控器安置在場地較空曠處如室內屋頂處或墻上等信號流暢位置,可調整主控器方位及設定主控器輻射范圍,實現設定異常報警區域功能。
點擊包裹身份卡上開關可通過主控器呼叫收發件主系統,提示管理人員對應業務操作;可以設定按鈕操作方式,實現卡片回收確認工作。包裹身份卡可由經營場所根據每日收件量按需配置,身份卡為可重復循環使用,取件完結回收確認后即進入待收件身份卡。
所述的收發件主系統還包括有移動端app、小程序及云端管理平臺。
收發件主系統包括移動端app、小程序及云端管理平臺可方便手機端使用。
在包裹身份卡上設置有可將其與包裹、物品相互連接的連接裝置。
設置連接裝置,可方便在包裹身份卡需要使用時將其與包裹等相關物品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戴榕,未經戴榕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04816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