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的鹽堿地修復結構及其修復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910040146.1 | 申請日: | 2019-0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82186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19 |
| 發明(設計)人: | 韋學玉;周振淞;王柯宜;宋程宇;萬繼國;孫浩;吳碩;楊曉凡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9C1/00 | 分類號: | B09C1/00;C02F11/121;C02F11/10;C02F11/145;C02F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范奇 |
| 地址: | 241000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河道 資源 利用 鹽堿地 修復 結構 及其 方法 | ||
1.基于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的鹽堿地修復結構,包括鹽堿地基礎層(11)、隔斷層(12)、加強層(13)和改良土壤層(7),其特征在于:所述鹽堿地基礎層(11)上設有至少一條修復槽,修復槽深度不低于80厘米,且修復槽的底部與鹽堿地基礎層(11)表面平行分布,所述隔斷層(12)鋪設在修復槽內部的鹽堿地基礎層(11)上表面,所述隔斷層(12)的頂部設有加強層(13),所述加強層(13)的厚度至少3厘米,且最大不大于10厘米,所述加強層(13)的頂部設有改良土壤層(7),所述改良土壤層(7)的頂部與地面位于同一水平平面內;
所述隔斷層(12)由磚體(2)首尾連接鋪設而成,所述磚體(2)的頂部呈波浪狀,所述磚體(2)上位于波浪狀的波谷位置處等間距均勻布置有漏水孔(3),所述磚體(2)頂部的一端設有限位孔(4),所述磚體(2)頂部的另一端設有安裝孔(1),所述安裝孔(1)位置處的磚體(2)一端設有弧形限位槽(5),所述磚體(2)遠離弧形限位槽(5)一端的橫截面呈與弧形限位槽(5)相配合的圓弧狀,且相鄰兩個磚體(2)上的安裝孔(1)與限位孔(4)上設有固定螺栓(6);
所述磚體(2)為河道底泥經水熱反應后產生的固態產物與煤渣和干坯粉混合燒制而成,且河道底泥與煤渣和干坯粉的混合量分別為85%、13%和2%;所述加強層(13)由風化干燥后的河道底泥鋪設而成;所述改良土壤層(7)由風化干燥后的河道底泥(9)與砂質土壤(10)按1:3的比例進行混合而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的鹽堿地修復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磚體(2)的厚度為4-7厘米,磚體(2)的長度與寬度皆不小于20厘米。
3.基于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的鹽堿地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取河道底泥放置于濃縮池中經過重力沉降濃縮,濃縮后的底泥濃度為13-26g/L,并將濃縮后的河道底泥輸送至水熱密閉反應罐中進行水熱反應,水熱反應后的混合液降溫后加入CaO并脫水,產生水熱固態產物后混合煤渣與干坯粉,利用制磚模具將河道底泥混合物壓制成所需的形狀,放置在磚窯的內部進行燒制,從而形成磚體(2);
S2:在待進行修復治理的砂質鹽堿地上挖設深度不低于80厘米修復槽,并對挖設的修復槽底部進行平整,將利用河道底泥制成的磚體(2)單層鋪設在修復槽內部鹽堿地基礎層(11)的上表面,使相鄰兩個磚體(2)通過弧形限位槽(5)相連接,并利用固定螺栓(6)穿過安裝孔(1)與限位孔(4)對相鄰兩個磚體(2)進行安裝,在修復槽的底部鋪設成隔斷層(12),并利用風化干燥后的河道底泥在隔斷層(12)的上表面鋪設一層厚度為3-5厘米的加強層(13);
S3:在挖設修復槽的過程中,將挖取的砂質土壤(10)放置在一旁,并將風化干燥后的河道底泥(9)與砂質土壤(10)按1:3的比例進行混合,混合后的土壤對修復槽進行回填,從而在加強層(13)上方的修復槽內部形成改良土壤層(7),并在改良土壤層(7)的上表面種植鹽生植物(8),利用河道底泥中高含量的黏土對砂質鹽堿地土壤進行改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的鹽堿地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磚體(2)在磚窯內部燒制的溫度不低于700攝氏度,且燒制時間不低于4小時。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河道底泥資源化利用的鹽堿地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鹽生植物(8)為甜高粱或沙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程大學,未經安徽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040146.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