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相變溫控緩釋防蚊蟲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910039657.1 | 申請日: | 2019-0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964930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05 |
| 發明(設計)人: | 張國慶;周嵐;王成龍;劉國金;鄭今歡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N25/28 | 分類號: | A01N25/28;A01N53/04;A01N53/10;A01P7/04;A01P17/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華鼎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膠囊 防蚊蟲 緩釋 相變材料 乳化 溫控 制備 高溫噴霧干燥 高溫熱定型 水性聚氨酯 相變微膠囊 反應單體 工藝安全 建材領域 熱穩定性 長效性 封閉劑 共熔體 防蚊 殼層 粒徑 噴霧 芯材 紡織品 環保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相變溫控緩釋防蚊蟲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該微膠囊以相變材料與防蚊酯的共熔體為芯材,水性聚氨酯為殼層,通過乳化?高溫噴霧干燥方法制得;該相變微膠囊粒徑小、熱穩定性好,能經受高溫熱定型處理,相變材料封閉劑的加入顯著增強了緩釋的長效性,可以將該微膠囊用于防蚊蟲紡織品或建材領域。本發明基于乳化?噴霧技術,整個過程不用反應單體,工藝安全簡單,環保。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一種緩釋防蚊蟲材料的開發及其制備領域,具體涉及了一種基于相變溫控緩釋的防蚊蟲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防蚊蟲微膠囊是當前功能紡織整理劑領域研究的熱點,它廣泛應用于紡織行業,具有明顯的防蚊蟲效果。其不僅可以保護人體免遭蚊蟲叮咬,還能夠克服傳統驅殺蚊劑的缺點,避免有效成分與人體的直接接觸,且有更優異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經過長時間的生產實踐證明,防蚊微膠囊具有良好的防蚊蟲效果,對人體無毒、無害。
車迪、陳英采用界面聚合法,以異氰酸酯TDI與多胺DETA反應制備具有緩釋性微膠囊應用于蚊帳的長效防蚊整理。楊陳利用青蒿揮發油作為防蚊芯材,制備出不同芯壁體積比的青蒿揮發油微膠囊,并對粘膠纖維面料進行防蚊整理。中國發明專利CN201711240310.0公開了一種防螨防蚊微膠囊整理劑及其制備方法,所述整理劑芯材由椰油和薰衣草精油組成,壁材由絲膠和殼聚糖組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相變溫控緩釋防蚊蟲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選擇相變溫度在25-30℃左右的相變材料,作為基體與氯菊酯或除蟲菊酯形成共熔體作為芯材,適當的聚合物作為壁材,通過乳化-噴霧干燥技術,以水性聚氨酯為壁材包覆防蚊酯和相變材料的共熔體制得長效緩釋防蚊蟲微膠囊。整個工藝環保、簡單易行,所得防蚊蟲微膠囊熱穩定性好,能經受高溫熱定型處理,具有優異的緩釋性能,可用于紡織品或建材領域,達到防蚊蟲效果。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相變溫控緩釋防蚊蟲微膠囊,其特征在于:該微膠囊以相變材料和防蚊酯共熔體為芯材,聚氨酯為壁材。
優選后,所用的防蚊酯為除蟲菊酯。
優選后,所用的相變材料為烷烴類石蠟或脂肪醇類。
優選后,所用的烷烴類石蠟為正十六烷、正十八烷或十二醇。
優選后,所用壁材為水性聚氨酯,水性聚氨酯為分子量為10000-50000,水性聚氨酯固含量在30-45%。
一種基于相變溫控緩釋防蚊蟲微膠囊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芯材制備:將100份防蚊酯在35-50℃下溶解在30-50份相變材料中制成共熔體;
(2)混合乳化:在35-50℃下將100份上述芯材加入到300-500份水性聚氨酯中,再加入3-10份乳化劑和一定量的水,然后用高速分散機高速攪拌成均勻的乳液;
(3)高溫噴霧:通過高溫噴霧裝置在90-110℃下將上述乳液噴霧干燥,得到防蚊蟲微膠囊粉末。
優選后,所用的乳化劑為離子型乳化劑。
優選后,所用的離子型乳化劑為十二烷基硫酸鈉或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銨。
優選后,所述步驟(2)中,攪拌速率為5000~25000r/min,攪拌時間為10-30min。
優選后,所述的攪拌速率為8000~15000r/min,進一步可優選為10000~25000r/min。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理工大學,未經浙江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91003965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