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鎖緊墊圈和緊固結構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880096330.1 | 申請日: | 2018-08-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534145A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19 |
| 發(fā)明(設計)人: | 佐伯洋 | 申請(專利權)人: | 螺栓工程師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B39/24 | 分類號: | F16B39/24;F16B4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曹正建;陳桂香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墊圈 緊固 結構 | ||
提供一種鎖緊墊圈(1),其設置在螺母(4)和安裝對象(2)之間,并且由在堆疊狀態(tài)使用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制成。第一部件(11)包括上表面(11a)和下表面(11b),在上表面(11a)中徑向地形成有凹凸結構,使得當在擰緊方向上轉動螺母(4)時阻力較小,而當向松脫側轉動螺母(4)時摩擦阻力較大;在下表面中形成有斜面(11ba),斜面的高度沿著圓周方向朝著螺母(4)的擰緊方向逐漸降低。第二部件(12)包括下表面(12a)、上表面(12b)和突出部(12c),在下表面中徑向地形成有凹凸結構,使得當在擰緊方向上轉動螺母(4)時阻力較小,而當向松脫側轉動螺母(4)時摩擦阻力較大,在上表面中沿著圓周方向以與第一部件(11)的斜面(11ba)相對應的方式形成有斜面(12ba),上表面(12b)與第一部件(11)的下表面(11b)接觸,在松脫螺母(4)時,突出部在堆疊在第一部件(11)上的狀態(tài)下旋轉。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鎖緊墊圈和緊固結構。
背景技術
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防止松脫而提出很多想法并投入實際使用,例如使用彈簧墊圈的方法、使用雙螺母的方法以及使開口銷穿過螺母和螺栓的方法,但效果不夠好,使得由于振動等而可能導致松脫,并且機理和處理可能是復雜和昂貴的。
因此,作為鎖緊墊圈,已經提出了如下的鎖緊墊圈,在該鎖緊墊圈中,外圓周部分是平坦的,中心部分具有可插入外螺紋的中心孔,夾在中心孔和外圓周部分之間的中間圓周部分被分割成兩個以上的部分且被模制,分割部分連接到中心孔,通過從中心孔到外圓周部分的平坦部分的內部的切口將它們徑向地分割成兩個以上的相等部分,并且每個切口表面的一側突起以提供螺母鎖定件,使得鎖緊墊圈具有螺母鎖定片,每個螺母鎖定片是通過在錐形盤簧的錐形表面中形成分割的扇形部分而形成的(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引用列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JP 2011-127752A
發(fā)明內容
技術問題
專利文獻1中描述的鎖緊墊圈具有復雜的結構,例如使每個切口表面的一側凸起以提供螺母鎖定片,并且難于加工。此外,由于每個分割的扇形部分形成在錐形盤簧的錐形表面中,因此存在出現松脫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在功能范圍難以松脫。由于不可能松脫的情形會引起麻煩,因此它處于難以松脫的范圍內。
本發(fā)明提供了鎖緊墊圈和緊固結構,它們防止螺栓或螺母在緊固狀態(tài)下松脫,并且在維護時使螺栓或螺母易于松脫。
技術方案
權利要求1的發(fā)明是一種鎖緊墊圈,當使用螺栓或螺母將安裝對象固定在被安裝部件上時,所述鎖緊墊圈設置在所述螺栓的頭部或所述螺母與所述安裝對象之間,所述鎖緊墊圈包括在堆疊狀態(tài)下使用的第一部件和第一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所述第一表面中徑向地形成有凹凸結構,使得當在擰緊方向上轉動所述螺栓或所述螺母時阻力較小,而當向松脫側轉動所述螺栓或所述螺母時摩擦阻力較大,在所述第二表面中沿著圓周方向形成有單個或多個斜面,所述第二表面中的所述斜面的高度朝著所述螺栓或所述螺母的所述擰緊方向逐漸降低,并且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和松脫用接合部,在所述第三表面中徑向上形成有凹凸結構,使得當在所述擰緊方向轉動所述螺母時阻力較小,而當向所述松脫側轉動所述螺母時摩擦阻力較大,在所述第四表面中沿著所述圓周方向以與所述第一部件中的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斜面相對應的方式形成有單個或多個斜面,所述第四表面與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二表面接觸,在松脫所述螺栓或所述螺母時,所述松脫用接合部在堆疊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狀態(tài)下旋轉。
以此方式,螺栓或螺母不會在緊固狀態(tài)下松脫,并且在維護時通過使用第二部件的松脫用接合部可以容易地松脫。
在這種情況下,如權利要求2所述,期望的是,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斜面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三表面的所述斜面平滑地形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螺栓工程師有限公司,未經螺栓工程師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8009633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