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來減少無線裝置的能量消耗的方法和無線通信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880029266.5 | 申請日: | 2018-03-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0603856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3-28 |
| 發明(設計)人: | H.M.波伊;A.蒂瓦里;R.D.P.阿爾貝羅拉 | 申請(專利權)人: | 開利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52/02 | 分類號: | H04W52/02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徐予紅;張金金 |
| 地址: | 美國佛***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來 減少 無線 裝置 能量消耗 方法 無線通信 系統 | ||
一種無線通信系統包括物聯網(IoT)裝置、接入點(AP)裝置和云。IoT裝置配置成在包括多個喚醒狀態和多個睡眠狀態的功率節省模式中操作。AP裝置配置成從IoT裝置接收多個請求和多個功率節省(PS)輪詢。云配置成從AP裝置接收多個請求,并將對所述多個請求中的每一個請求的響應發送到AP裝置。AP裝置配置成緩沖所述響應,并在接收到相應PS輪詢時,將緩沖的響應發送到IoT裝置。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通信系統,并且更特別地,涉及無線通信系統和減少系統的無線裝置的能量消耗的方法。
背景技術
無線通信系統可包括可以是智能的并且由電池供電的諸如物聯網(IoT)裝置之類的無線裝置。此類無線裝置可在諸如睡眠和喚醒模式之類的不同能量模式中操作,以便至少部分地保存電池壽命。處于不同能量模式中的無線裝置的蘇醒頻率(wakeup frequency)和時長可能在保存電池壽命方面并不總是最佳的,并且可能取決于通信系統的其它參數和/或特性。
Wi-Fi功率節省模式(PSM)是由用電池供電的IoT裝置利用來與接入點(AP)裝置建立和保持Wi-Fi鏈路的通信技術的一個示例。利用Wi-Fi PSM,IoT裝置可在向AP裝置提供IoT裝置的狀態改變(即,從喚醒狀態到睡眠狀態)的通知之后進入到睡眠狀態經過預定時間量,以節省能量。當接到通知時,AP裝置可開始為睡眠IoT裝置緩沖分組。IoT裝置必須周期性醒來以檢查來自AP裝置的信標,所述信標指示對于IoT裝置是否存在緩沖的分組。如果的確存在緩沖的分組,那么IoT裝置經由功率節省(PS)輪詢消息來取回分組。
不幸地,IoT裝置必須頻繁地醒來以便監測緩沖的包的信標,從而花費來自IoT裝置電池的能量。此外,AP裝置將為IoT裝置緩沖分組的時長(即,在AP裝置丟棄分組之前的時間)是有限的且取決于制造商,因此從一個AP裝置到下一個AP裝置可能不同。因此,IoT裝置的喚醒周期通常保守地延長以便減少緩沖的分組被丟棄的任何機會。另外,與云的通信可能引入未知的時延,導致不如最佳的系統性能。保存IoT裝置的電池壽命和/或管理AP裝置的空閑時間的系統改進是所期望的。
發明內容
根據本公開的一個非限制性實施例的一種操作無線通信系統的方法包括:向接入點(AP)裝置通知無線裝置配置成在功率節省模式(PSM)中操作;當處于第一喚醒狀態時,從無線裝置發送第一請求,通過接入點(AP)裝置,并且到服務器;從服務器發送第一響應并且將其發送到AP裝置;由AP裝置緩沖第一響應;當處于跟在第一睡眠狀態之后的第二喚醒狀態時,將第一功率節省(PS)輪詢從無線裝置發送到AP裝置;以及當處于第二喚醒狀態時,將第一緩沖的分組從AP裝置發送到無線裝置,其中第一緩沖的分組與第一響應相關聯。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附加方案,該方法包括:響應于接收到第一緩沖的分組,將第一確認(ACK)從無線裝置發送到AP裝置。
在上述實施例中,作為其備選方案或附加方案,該方法包括:在接收到第一ACK之后,無線裝置進入第二睡眠狀態。
在上述實施例中,作為其備選方案或附加方案,該方法包括:處理第一緩沖的分組;經由AP裝置將響應發送到服務器,所述響應指示執行包含在第一緩沖的分組中的服務器命令;以及進入第二睡眠狀態。
在上述實施例中,作為其備選方案或附加方案,該方法包括:在第二睡眠狀態之后,進入第三喚醒狀態;以及當處于第三喚醒狀態時,從無線裝置發送第二請求,通過AP裝置,并且到云。
在上述實施例中,作為其備選方案或附加方案,該方法包括:在發送第二請求之后,進入第三睡眠狀態。
在上述實施例中,作為其備選方案或附加方案,該方法包括:當無線裝置處于第三睡眠狀態時,將第二響應從云發送到AP裝置;以及在AP裝置處緩沖第二響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開利公司,未經開利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8002926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