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指紋識別方法、指紋識別裝置和電子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1880003000.3 | 申請日: | 2018-1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97163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03 |
| 發明(設計)人: | 青小剛;李順展;顧欽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匯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龍雙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王君;毛威 |
| 地址: | 518045 廣東省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指紋識別 活體指紋 指紋識別裝置 電子設備 多幅圖像 指紋采集 物體反射 波長 成像 指紋 照射 檢測 申請 | ||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指紋識別方法、指紋識別裝置和電子設備,能夠在指紋識別過程中區分所檢測的指紋為活體指紋還是非活體指紋,提高了指紋識別的安全性。該指紋識別方法包括:根據多個波長的光分別照射指紋采集區域時從所述指紋采集區域上方的物體反射的光信號進行成像,得到多幅圖像;根據所述多幅圖像判斷所述物體為活體指紋還是非活體指紋。
技術領域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信息技術領域,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指紋識別方法、指紋識別裝置和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指紋識別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移動終端、智能家居等各個領域。目前,在指紋識別時,采用一定波長的可見光照射生物特征,利用可見光的反射成像原理,將攜帶生物特征信息的反射光信號傳送給傳感器進行采集,根據采集的信息與事先注冊存儲的生物特征進行對比來確認用戶身份的合法性。
但是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在很多場景下會遺留個人指紋,他人一旦獲取這些個人指紋并進行仿造,就可以用來解鎖電子設備并盜取個人敏感信息,使用假指紋進行支付時還會導致嚴重的財產損失。
因此,如何區分真假指紋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指紋識別方法、指紋識別裝置和電子設備,能夠區分所檢測的指紋為活體指紋還是非活體指紋,提高了指紋識別的安全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指紋識別的方法,包括:根據多個波長的光分別照射指紋采集區域時從所述指紋采集區域上方的物體反射的光信號進行成像,得到多幅圖像;根據所述多幅圖像判斷所述物體為活體指紋還是非活體指紋。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根據多個波長的光分別照射指紋采集區域時從所述指紋采集區域上方的物體反射的光信號進行成像,包括:根據所述多個波長的光在不同時刻依次照射所述指紋采集區域時從所述物體反射的光信號進行成像。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根據多個波長的光分別照射指紋采集區域時從所述指紋采集區域上方的物體反射的光信號進行成像,包括:根據所述多個波長的光在同一時刻分別照射所述指紋采集區域內的多個子區域時從所述物體反射的光信號進行成像。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多個子區域由所述指紋采集區域的中心向四周分布。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根據所述多幅圖像判斷所述物體為活體指紋還是非活體指紋,包括:根據所述多幅圖像中各幅圖像的圖像數據,計算第一參數;根據所述第一參數,判斷所述物體為活體指紋還是非活體指紋。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根據所述多幅圖像判斷所述物體為活體指紋還是非活體指紋,包括:對所述多幅圖像進行圖像融合,得到融合圖像;根據所述融合圖像判斷所述物體為活體指紋還是非活體指紋。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根據所述多幅圖像中的第一圖像進行指紋圖像的匹配;若匹配成功且判斷所述物體為活體指紋,則確定指紋識別成功。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圖像為根據所述多個波長中的默認波長的光照射所述物體時從所述物體反射的光信號進行成像得到的圖像。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多個波長的光包括紅光、綠光和藍光中的至少兩種。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多個波長的光來自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屏OLED中的至少部分OLED光源。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指紋識別裝置,包括:光學指紋傳感器,用于根據多個波長的光分別照射指紋采集區域時從所述指紋采集區域上方的物體反射的光信號進行成像,得到多幅圖像,其中,所述多幅圖像用于判斷所述物體為活體指紋還是非活體指紋。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光學指紋傳感器具體用于:根據所述多個波長的光在不同時刻依次照射所述指紋采集區域時從所述物體反射的光信號進行成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匯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匯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8000300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