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鋁格柵吊頂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822168968.1 | 申請日: | 2018-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10002669U | 公開(公告)日: | 2020-01-31 |
| 發明(設計)人: | 徐龍海;吳長青;高源;陳美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柯利達光電幕墻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B9/00 | 分類號: | E04B9/00;E04B9/06;E04B9/22;E04B9/34 |
| 代理公司: | 11250 北京三聚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博洋 |
| 地址: | 215028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鋁格柵 鋁邊框 鋼梁 格柵 插接口 本實用新型 建筑結構 平整性 轉接件 同一水平面 吊頂安裝 吊頂系統 格柵吊頂 技術要點 室內裝飾 再利用 平行 保證 | ||
本實用新型涉及室內裝飾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鋁格柵吊頂系統,旨在解決目前格柵吊頂安裝繁瑣,不同格柵之間的平整性難以保證,不利于密集的大面積吊頂安裝的問題,其技術要點在于,包括鋼梁,設置于建筑結構頂部;若干鋁邊框,所述鋁邊框內側設有插接口;若干鋁格柵,通過插接口設置于所述鋁邊框內部,并且所述鋁格柵位于同一水平面內相互平行;若干組轉接件,連接于所述鋁格柵與所述鋼梁之間,用于將所述鋁邊框與鋁格柵組成的格柵板塊固定在所述鋼梁上。本實用新型通過將一根根鋁格柵通過插接口安裝到鋁邊框內部以組成格柵板塊,再利用轉接件固定在設置于建筑結構頂部的鋼梁上,可有效保證不同格柵之間的平整性。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室內裝飾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鋁格柵吊頂系統。
背景技術
鋁格柵是近幾年來生產的吊頂材料之一,鋁格柵具有開放的視野、通風、透氣的優點,其線條明快整齊,層次分明,體現了簡約明了的現代風格,安裝拆卸簡單方便,成為近幾年風靡裝飾市場的主要產品。
隨著國內建筑物造型越來越奇特復雜、跨度越來越大,鋁格柵吊頂被廣泛應用在大跨度建筑裝飾工程中,施工時,將鋁格柵吊頂生根固定在頂部結構上,其多處焊接的生根點會對整體建筑結構造成影響,并且鋁格柵吊頂通過零散地一根根安裝,導致安裝較為繁瑣,不同格柵之間的平整性很難保證,不利于很密積的大面積吊頂格柵安裝。
實用新型內容
因此,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格柵吊頂安裝繁瑣,不同格柵之間的平整性難以保證,不利于密集的大面積吊頂安裝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鋁格柵吊頂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鋁格柵吊頂系統,包括:
鋼梁,設置于建筑結構頂部;
若干鋁邊框,所述鋁邊框內側設有插接口;
若干鋁格柵,通過插接口設置于所述鋁邊框內部,并且所述鋁格柵位于同一水平面內相互平行;
若干組轉接件,連接于所述鋁格柵與所述鋼梁之間,用于將所述鋁邊框與鋁格柵組成的格柵板塊固定在所述鋼梁上。
更優選地,所述轉接件包括第一轉接件和第二轉接件,所述第一轉接件橫截面為“T”形,所述第二轉接件橫截面為“L”形,所述第一轉接件的橫板通過內穿與所述鋁格柵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接件的任一側板通過螺栓與所述鋼梁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接件遠離鋼梁一端的側板與所述第一轉接件的豎板固定連接。
更優選地,所述第一轉接件與所述第二轉接件接觸一側通過鋸齒咬合。
更優選地,所述第二轉接件與第一轉接件固定連接的側板上開有沿豎直方向設置的腰形孔,所述腰形孔內穿設有將所述第二轉接件與第一轉接件固定連接的雙頭球形螺栓。
更優選地,所述第一轉接件與所述第二轉接件的固定連接處套設有緩沖件,所述緩沖件兩側與所述雙頭球形螺栓的螺母端鎖緊。
更優選地,所述緩沖件為硫化橡膠,所述第一轉接件與所述第二轉接件通過緩沖件彈性固定。
更優選地,所述緩沖件內設有若干空腔,所述空腔內放置有受力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轉接件或所述第二轉接件的緩沖彈簧。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的鋁格柵吊頂系統,將一根根鋁格柵通過插接口安裝到鋁邊框內部以組成格柵板塊,緊接著利用轉接件將鋁邊框與鋁格柵組成的格柵板塊固定在設置于建筑結構頂部的鋼梁上,同理操作把其他格柵板塊組裝好之后無間隙鋪滿鋼梁,從而可有效保證不同格柵之間的平整性,解決了密集的大面積吊頂格柵安裝繁瑣、困難的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柯利達光電幕墻有限公司,未經蘇州柯利達光電幕墻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216896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