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自動立針腔鏡持針鉗有效
| 申請號: | 201822147693.3 | 申請日: | 2018-1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678581U | 公開(公告)日: | 2019-11-26 |
| 發明(設計)人: | 鄭博洋;陳楷;鄭劍蘭;鄭建瑋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博洋 |
| 主分類號: | A61B17/06 | 分類號: | A61B17/06 |
| 代理公司: | 35200 廈門南強之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馬應森<國際申請>=<國際公布>=<進入 |
| 地址: | 310020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上鉗葉 鉗葉 連接拉桿 下鉗葉 關節栓 拉桿槽 拉桿 條形鋸齒 縱軸垂直 關節窩 夾持縫 微凹部 微凸部 縫針 平行 橢圓形關節 合攏 相對滑動 持針鉗 水平位 內弧 外弧 針腔 穿過 | ||
自動立針腔鏡持針鉗,設有上下鉗葉,上鉗葉的底部前半部分設成與縫針內弧相對應的微凸部,在上鉗葉的微凸部有與上鉗葉縱軸垂直、與欲夾持縫針平行的條形鋸齒,在上鉗葉的后半部分上設橢圓形關節栓,在上鉗葉的尾部設連接拉桿孔;下鉗葉的前半部分頂部設成與縫針外弧相對應的微凹部,在下鉗葉的微凹部有與下鉗葉縱軸垂直、與欲夾持縫針平行的條形鋸齒,在下鉗葉的中部與上鉗葉關節栓設有下鉗葉關節窩,在下鉗葉的后部設有拉桿槽;上鉗葉關節栓與下鉗葉關節窩球狀前端扣合,在連接拉桿孔的拉動下上鉗葉關節栓旋轉至水平位;拉桿槽與連接拉桿孔連接,上下鉗葉通過拉桿合攏和相對滑動,拉桿的前端與連接拉桿孔連接,拉桿的后端穿過拉桿槽。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微創腔鏡,尤其是涉及一種自動立針腔鏡持針鉗。
背景技術
微創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已成為當代外科的常用手段,術中一樣需要進行止血、閉合組織等處理,但由于空間小、距離遠,限制了持針鉗(Needle Holder)夾持縫針的靈活性,故目前多簡單采用鈦夾或吻合器止血、閉合組織,事實上,針線縫合的效果比鈦夾和吻合器好,縫線的不良反應也比鈦夾和吻合器小。術者縫合時是用持針器夾住縫針的中后1/3交界處,將針垂直立起,針尖對準進針點,稍加腕力垂直進針并沿著針的弧度旋轉垂直出針,從而完成縫合(圖1、2),這樣的操作在非腔鏡手術中不是問題,但腔鏡手術中的縫針常水平躺在狹小的腔隙內,術者握持針鉗后,很難既能準確夾住縫針的中后1/3,又能迅速使縫針垂直立起,即便是有助手幫忙也無法輕松自如地調整縫針的角度、使其保持垂直立起,導致了縫合不精致、不準確、耗時長,甚至因縫合不成功而轉開腹手術等弊端,嚴重影響縫合效果和手術的質量。
許多相關的手術器械的發明創造,都是為了能在腔內模仿直視手術的條件,以彌補非直視手術的缺陷,如空間狹小(氣腹的建立)、不可觸及(鈦夾、推結器、標本袋)等。目前腔內相關的裝置有:1、推結器:其方法是在體外打結,腔內推送,增加了外界物體進入腔內的次數,操作復雜,手術時間較長,且遠距離打結增加縫線在組織內滑動次數,操作不當則有撕裂組織的風險;2、縫合器:如美國的Endo-Stitch,價格昂貴,操作復雜,臨床應用并不普及,而且由于夾頭開口的限制,縫合器無法進行較深位置的縫合,平面縫合亦困難;3、鈦夾:普遍應用于閉合管道的操作,由于其大小的限制和異物性,無法與直接縫扎效果相媲美,且體腔內留置鈦夾易引起術后不良反應,在病人術后CT、MRI等影像學檢查時存在偽影、折射等干擾,影響附近組織觀察,雖然目前已有可吸收的生物夾,但是價格昂貴不易推廣;4、持針鉗持針縫合,縫線的不良反應小,且針線縫合相對于鈦夾、吻合器等更有利于特殊部位的水平吻合,但在腔鏡下往往立針困難,即使是經專門培訓者,成功率依然不高。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的傳統持針鉗立針困難而嚴重影響手術操作及手術質量的缺陷,提供一種自動立針腔鏡持針鉗。
本實用新型設有上鉗葉和下鉗葉,所述上鉗葉的底部前半部分設成與縫針內弧相對應的微凸部,在上鉗葉的微凸部有與上鉗葉縱軸垂直、與欲夾持縫針平行的條形鋸齒,在上鉗葉的后半部分上設有橢圓形關節栓,在上鉗葉的尾部設有連接拉桿孔;所述下鉗葉的前半部分頂部設成與縫針外弧相對應的微凹部,在下鉗葉的微凹部有與下鉗葉縱軸垂直、與欲夾持縫針平行的條形鋸齒,在下鉗葉的中部與上鉗葉關節栓相對應處設有圓形+橢圓形下鉗葉關節窩,在下鉗葉的后部設有拉桿槽;所述上鉗葉關節栓與圓形+橢圓形下鉗葉關節窩球狀前端扣合,在連接拉桿孔的拉動下上鉗葉關節栓旋轉至水平位,可被拉入圓形+橢圓形下鉗葉關節窩后部橢圓形窩內;所述拉桿槽與連接拉桿孔連接,所述上鉗葉和下鉗葉通過拉桿合攏和相對滑動,所述拉桿的前端與連接拉桿孔連接,拉桿的后端穿過拉桿槽,組成所述自動立針腔鏡持針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博洋,未經鄭博洋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214769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