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氨法脫硫漿液分區氧化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822094568.0 | 申請日: | 2018-1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378783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13 |
| 發明(設計)人: | 李宗潤;鐘洪玲;孟輝;姚宣;松鵬;王宇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國電龍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80 | 分類號: | B01D53/80;B01D53/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聯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劉湘舟;宋元松 |
| 地址: | 100039 北京市海***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吸收噴淋層 氧化區 脫硫吸收液 氨法脫硫 吸收塔 本實用新型 第二流路 第一流路 氧化裝置 分區 氧化槽 噴淋 脫硫 煙氣 連通 多級吸收 多級氧化 二次污染 煙氣脫硫 吸收液 引入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氨法脫硫漿液分區氧化裝置,包括氧化槽和吸收塔;氧化槽內設有完全氧化區和部分氧化區;吸收塔內設有第一吸收噴淋層和第二吸收噴淋層;完全氧化區和部分氧化區內分別設有脫硫吸收液;完全氧化區通過第二流路與第二吸收噴淋層連通;第二流路將完全氧化區內的脫硫吸收液引入第二吸收噴淋層內進行噴淋,以對第二吸收噴淋層內的煙氣進行脫硫;部分氧化區通過第一流路與第一吸收噴淋層連通;第一流路將部分氧化區內的脫硫吸收液引入第一吸收噴淋層內進行噴淋,以對第一吸收噴淋層內的煙氣進行脫硫;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方案,適用于各種煙氣脫硫,并且無需對裝置進行調整,能夠實現氨法脫硫的吸收液分區、多級氧化及多級吸收,避免二次污染。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氨法脫硫氧化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氨法脫硫漿液分區氧化裝置。
背景技術
當前,氨法脫硫在化工領域鍋爐中應用普遍,采用氨吸收燃煤煙氣中的SO2,生成亞硫酸銨和硫酸銨;氨法脫硫的經濟性在于SO2的可資源化,能夠將煙氣中污染物SO2轉化為商品硫酸銨,同時氨法脫硫不排放固廢及污水、不增加碳排量,所以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2012年頒布實施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針對重點控制區要求煙氣污染物排放限值為:SO2排放濃度≤35mg/Nm3、NOx排放濃度≤50mg/Nm3、顆粒物排放濃度≤5mg/Nm3;隨著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持續加大,2017至2018年國內多個省市分別制定地方環保標準、修改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與重點控制區煙氣污染排放限值一致。
隨著燃煤煙氣污染物排放限值日益嚴格,對氨法脫硫技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長期以來,氨法脫硫存在著過多的氨逃逸和硫酸銨氣溶膠問題,在保證脫硫效率的同時,氨和硫酸銨氣溶膠歲煙氣從煙囪排出,造成二次污染,這其中包括氣溶膠導致的顆粒物排放超標;多年以來,各大燃煤煙氣治理企業及研究機構對氨法脫硫中控制氨逃逸及氣溶膠進行了諸多研究,并在工程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展;目前控制氨逃逸及氣溶膠的總體思路是在SO2吸收段進行源頭控制,抑制氨的逃逸和氣溶膠的生成;其手段是進行吸收液分區、分級控制吸收液pH值、多級氧化以及多級吸收;如何進行分區分級設計進行脫硫,成為實現氨法脫硫超低排放的難點。
基于上述氨法脫硫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尚未有相關的解決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尋求有效方案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一種氨法脫硫漿液分區氧化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氨法脫硫過程中的二次污染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氨法脫硫漿液分區氧化裝置,包括氧化槽和吸收塔;氧化槽內設有完全氧化區和部分氧化區;吸收塔內設有第一吸收噴淋層和第二吸收噴淋層;完全氧化區和部分氧化區內分別設有脫硫吸收液;完全氧化區通過第二流路與第二吸收噴淋層連通;第二流路將完全氧化區內的脫硫吸收液引入第二吸收噴淋層內進行噴淋,以對第二吸收噴淋層內的煙氣進行脫硫;部分氧化區通過第一流路與第一吸收噴淋層連通;第一流路將部分氧化區內的脫硫吸收液引入第一吸收噴淋層內進行噴淋,以對第一吸收噴淋層內的煙氣進行脫硫。
進一步地,第一吸收噴淋層下方設有第一吸收集液器,第一吸收集液器通過第三流路分別與完全氧化區和部分氧化區連通,以將第一吸收集液器的脫硫吸收液引入完全氧化區和部分氧化區內;和/或,第二吸收噴淋層下方設有第二吸收集液器,第二吸收集液器通過第四流路與完全氧化區連通,以將第二吸收集液器的脫硫吸收液引入完全氧化區內。
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一吸收循環泵和第二吸收循環泵;第一吸收循環泵設置于第一流路上,用于將部分氧化區內的脫硫吸收液引入第一吸收噴淋層內;第二吸收循環泵設置于第二流路上,用于將完全氧化區內的脫硫吸收液引入第二吸收噴淋層內;和/或,第一吸收循環泵和第二吸收循環泵流量比例為2: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國電龍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國電龍源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209456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