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車身結構和具有其的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1822038733.0 | 申請日: | 2018-1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336830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03 |
| 發明(設計)人: | 葛俊;谷鵬飛;楊宇威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00 | 分類號: | B62D25/00;B62D27/02;B62D2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黃德海 |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下車體 車身結構 外板 下車 體內 粘接固定 上板 本實用新型 碳纖維結構 頂蓋結構 后圍外板 蜂窩金屬層 側圍外板 車體外板 后圍內板 前圍外板 搭接板 前縱梁 中通道 成型 下邊 地板 制造 保證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身結構和具有其的車輛,車身結構包括下車體結構和頂蓋結構,下車體結構包括下車體內板和下車體外板,下車體內板為碳纖維結構,下車體外板的后圍外板、側圍外板與地板均具有蜂窩金屬層,下車體外板的車體外板上板、前圍外板、中通道搭接板、下車體外板下邊和前縱梁至少一個為碳纖維結構,后圍外板與下車體內板的后圍內板粘接固定,下車體內板的下車體內板上板與下車體外板上板粘接固定,下車體結構與頂蓋結構粘接固定。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身結構,可以在保證車身結構具有合適的使用強度的情況下具有較輕重量,車身結構的制造成型方便。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制造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車身結構和具有其的車輛。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為了延長車輛的最大行駛距離,需要減輕車輛的整體重量?,F有的車輛的車身結構為金屬結構,雖然保證車身結構具有較強強度,但車身結構整體重量過高。為便于車輛的輕量化布置,需要對車身結構的各個部分分別進行設計,以在保證車身結構具有合適的使用強度的情況同時,合理減輕車身結構整體的重量。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種在保證合適的使用強度的情況下具有較輕重量的車身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種具有上述車身結構的車輛。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車身結構,包括下車體結構和頂蓋結構,所述下車體結構包括下車體內板和下車體外板,所述下車體內板為碳纖維結構,所述下車體內板包括下車體內板上板、前圍內板、后圍內板、側圍內板、中通道部、下車體內板下邊,所述下車體外板包括下車體外板上板、前圍外板、后圍外板、側圍外板、中通道搭接板、下車體外板下邊、前縱梁、地板,所述后圍外板、所述側圍外板與所述地板均具有蜂窩金屬層,所述車體外板上板、所述前圍外板、所述中通道搭接板、所述下車體外板下邊和所述前縱梁至少一個為碳纖維結構,其中,所述后圍外板與所述后圍內板粘接固定,所述下車體內板上板與所述下車體外板上板粘接固定,所述下車體結構與所述頂蓋結構粘接固定。
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車身結構,可以在保證車身結構具有合適的使用強度的情況下具有較輕重量,同時車身結構成型方便。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身結構,所述車體外板上板、所述前圍外板、所述中通道搭接板、所述下車體外板下邊和所述前縱梁均為碳纖維結構,所述前圍內板、所述后圍內板以及所述側圍內板均與所述下車體內板下邊粘接固定,所述下車體內板下邊與所述地板粘接固定。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身結構,所述前圍外板包括第一本體和第一搭接邊,所述第一搭接邊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本體的厚度,所述前圍內板包括第二本體和第二搭接邊,所述第二搭接邊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本體的厚度,所述前縱梁包括第三本體和第三搭接邊,所述第三搭接邊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本體的厚度,以在所述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粘接固定時,所述第一搭接邊與所述第二搭接邊間隔開并預留出所述第三搭接邊的安裝空間,所述第一搭接邊和所述第二搭接邊分別粘接固定在所述第三搭接邊的相對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前圍外板由多層所述碳纖維層粘接形成,所述第一本體的碳纖維層的層數多于所述第一搭接邊的碳纖維層的層數,在所述第一本體和所述第一搭接邊的連接處,所述第一本體的碳纖維層的層數從所述第一本體朝向所述第一搭接邊逐漸減少,所述前圍內板由多層所述碳纖維層粘接形成,所述第二本體的碳纖維層的層數多于所述第二搭接邊的碳纖維層的層數,在所述第二本體和所述第二搭接邊的連接處,所述第二本體的碳纖維層的層數從所述第二本體朝向所述第二搭接邊逐漸減少。
更進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本體和所述第一搭接邊的連接處沿垂直于所述前圍外板的外邊緣方向,每從所述第一本體朝向所述第一搭接邊移動距離N時,所述第一本體的碳纖維層的層數減少一層,在所述第二本體和所述第二搭接邊的連接處沿垂直于所述前圍外板的外邊緣方向,每從所述第二本體朝向所述第二搭接邊移動距離N時,所述第二本體的碳纖維層的層數減少一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203873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籠式副車架、車架總成和車輛
- 下一篇:車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