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萬能式斷路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821663118.2 | 申請日: | 2018-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753240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16 |
| 發明(設計)人: | 令狐紹江;鄧衛新;辛娜;袁波;俞明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天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H71/04 | 分類號: | H01H71/04;H01H71/08;G01K13/00 |
| 代理公司: | 溫州金甌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陳暉 |
| 地址: | 325604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溫度采集模塊 接線母排 第二溫度傳感器 智能控制器 萬能式斷路器 斷路器本體 溫升 互感器 第一溫度傳感器 本實用新型 斷路器觸頭 進出線母排 溫度傳感器 安全運行 動靜觸頭 檢測數據 接觸設置 絕緣連接 配電線路 實時獲取 實時監控 通信連接 溫度傳遞 溫度通信 有效保障 斷路器 采集 檢測 外部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萬能式斷路器,若干第一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斷路器本體內部的互感器內,直接與智能控制器連接,用于檢測動靜觸頭的溫升;若干第二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斷路器本體外側,并與接線母排接觸設置,用于獲取接線母排的溫升,且第二溫度傳感器與接線母排之間設置絕緣連接結構;溫度采集模塊,與第二溫度傳感器連接,并實時獲取第二溫度傳感器的檢測數據,且所述溫度采集模塊可與智能控制器通信連接,斷路器外部裝有溫度采集模塊,進出線母排上接有溫度傳感器,采集接線母排的實時溫度傳遞至溫度采集模塊,并由溫度采集模塊將實時溫度通信至智能控制器,可對斷路器觸頭溫度及接線母排溫度實時監控,有效保障了配電線路及設備的可靠、安全運行。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斷路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萬能式斷路器。
背景技術
大量使用的斷路器的運行狀態是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具有重大的影響,接線端子是承擔斷路器與供電線路連接的重要零部件,但是目前的斷路器大多是針對斷路器內部的動靜觸頭處的溫度檢測,而對于外部的接線母排缺乏有效的溫度檢測手段,而由于接線母排的導電性,不能直接將溫度傳感器與接線母排直接接觸,而不直接接觸的溫度檢測,會存在偏差,導致檢測的溫度有誤差。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萬能式斷路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萬能式斷路器,其包括
若干第一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斷路器本體內部的互感器內,直接與智能控制器連接,用于檢測動靜觸頭的溫升;
若干第二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斷路器本體外側,并與接線母排接觸設置,用于獲取接線母排的溫升,且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與接線母排之間設置絕緣連接結構;
溫度采集模塊,與第二溫度傳感器連接,并實時獲取第二溫度傳感器的檢測數據,且所述溫度采集模塊可通過二次接線端子與智能控制器通信連接。
所述絕緣連接結構包括絕緣壓塊,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的檢測端子通過絕緣壓塊壓接設置在所述接線母排上,且所述檢測端子與接線母排之間設有絕緣層。
所述二次接線端子分為兩個部分:
本體端,本體端用于斷路器本體內部附件接線;
用戶端,用戶端供用戶接線或用于外部附件接線。
所述溫度采集模塊電源線及通訊線分別接入二次接線端子用戶端指定端子。
所述智能控制器與溫度采集模塊通訊線對應的兩條導線接入二次接線端子本體指定端子。
所述智能控制器可同時顯示產品觸頭溫度、外部接線端子溫度、環境溫度,并可實現溫度保護功能。
所述絕緣壓塊一側設有與檢測端子相適配的開槽,所述檢測端子嵌設在該開槽內,并被絕緣壓塊固定設置在所述接線母排上側。
所述開槽的深度小于所述檢測端子的厚度。
所述開槽的開口處對稱設有臺階,兩個臺階之間的距離小于檢測端子的最大寬度。
所述接線母排與檢測端子接觸的位置設有絕緣膠帶。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斷路器可實現全溫度測量功能,即可同時實時監測產品內部溫升及外部接線排溫升,尤其適用于抽出式斷路器,既可實時監測產品內外部溫度,又不影響產品本體的搖進搖出,有效保障了配電線路及設備的可靠、安全運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第二溫度傳感器與接線母排的連接示意圖。
圖3是絕緣壓塊與檢測端子的配合示意圖。
圖4是絕緣壓塊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天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天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166311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