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增壓直噴發動機進氣道有效
| 申請號: | 201821661606.X | 申請日: | 2018-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212376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6 |
| 發明(設計)人: | 胡鵬;劉華龍;琚雪明;徐瑤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B31/04 | 分類號: | F02B31/04;F02M35/104 |
| 代理公司: | 蕪湖安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順利 |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進氣道 本實用新型 氣道 高效汽油機 氣缸中心線 氣門座 圓弧形 凹坑 內壁 凸起 增壓直噴發動機 進氣門導管 氣門中心線 燃燒室頂面 缸蓋 快速燃燒 氣門座圈 相對布置 軌跡線 滾流比 整體式 增壓 缸筒 凸臺 直噴 遮擋 出口 加工 制造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增壓直噴高效汽油機進氣道,包括氣道段、氣門座圈、氣門座、缸筒、進氣門導管凸臺和缸蓋燃燒室頂面。其為整體式筆直形進氣道,所述進氣道氣門中心線與氣缸中心線夾角β為15~17°;進氣道軌跡線與氣缸中心線夾角β為50~60°;所述氣道段的第一內壁面上設有一圓弧形的凹坑,氣道段的第二內壁面上設有一圓弧形的凸起,凸起與凹坑為相對布置;本實用新型新型專利進進氣道2出口下側設有氣門座,遮擋呈梯形;本實用新型專利進氣道可產生滾流比為2.6~3.3水平,滿足高效汽油機快速燃燒速度需要,同時具有加工制造一致性易控制優點。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發動機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增壓直噴發動機進氣道。
背景技術
2015年-2020年,中國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限值將從6.9L/(100km)逐步加嚴到5.0L/(100km)。2025年預測中國輕型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為4.0L/(100km)。對面日益加嚴的油耗法規,企業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汽油機技術,高效汽油機是混合動力總成關鍵技術之一。
高效汽機油為達到≥39%有效熱效率,需采用外部廢氣循環技術(EGR技術)。由于外部EGR技術具有高等熵系數、抑制爆震和降低缸內氣體高溫優點,可有效改善汽油機冷卻和排氣損失。但是EGR技術引入缸內的氣體是惰性氣體,會降低汽油機湍流燃燒速率,從而具有燃燒等容度低和燃燒穩定性差的特征。現有增壓直噴發動機的進氣道呈直筒狀,進氣上側和下側均沒有特殊設計,滾流值水平在1.5~2.0,滾流值較低。為充分發揮EGR技術優點,需設計超高滾流的進氣道。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增壓直噴發動機進氣道,目的是提高滾流比。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增壓直噴發動機進氣道,包括進氣道本體,進氣道本體沿進氣氣流流向依次分為進氣門法蘭面和氣道段,所述氣道段的第一內壁面上設有一圓弧形的凹坑,氣道段的第二內壁面上設有一圓弧形的凸起,凸起與凹坑為相對布置,進氣道軌跡線與氣缸軸線之間的夾角α為50~60°,進氣門軸線與氣缸軸線之間的夾角β為15~17°。
所述的增壓直噴發動機進氣道還包括設置于燃燒室的進氣口處且使進氣氣流從進氣門的上側進入燃燒室的氣門遮擋,氣門遮擋位于所述氣門座的下方。
所述氣門遮擋的長度方向與所述進氣門的軸線相平行,氣門遮擋的長度為3.5~4.5mm。
所述氣門遮擋為圓弧形,氣門遮擋與所述進氣門為同軸設置,氣門遮擋的弧度為150-180°。
本實用新型的增壓直噴發動機進氣道,通過匹配好進氣道氣門中心線與氣缸中心線夾角β和進氣道軌跡線與氣缸中心線夾角α,在氣道段設置凸起與凹坑相配合,及氣門下側設置氣門座,可顯著提高滾流比,可最大限度地減少節流損失,在不顯著影響流量系數前提下提高滾流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增壓直噴發動機進氣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氣門遮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進氣門與氣門遮擋的配合示意圖;
上述圖中的標記均為:1、進氣門法蘭面;2、氣道段;3、氣門座;4、氣門遮擋;5、缸筒;6、進氣門導管凸臺;7、燃燒室頂面;2a、凹坑;2b、凸起;2c、中心軌跡線;3a、進氣門座線;4a、氣缸中心線;α、進氣道軌跡線與氣缸軸線之間的夾角;β、進氣門軸線與氣缸軸線之間的夾角;θ、氣門遮擋的弧度;h—氣門遮擋的長度。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目的是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實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1661606.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