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有效
| 申請號: | 201821437713.4 | 申請日: | 2018-09-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361614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10 |
| 發明(設計)人: | 唐志;徐潮偉;李常青;冷德嶸;劉春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微創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M25/10 | 分類號: | A61M2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寰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08 | 代理人: | 林柳岑;賀亮 |
| 地址: | 210032 江蘇省南京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導管 間距可調式 灌注導管 近端球囊 遠端球囊 充氣腔 雙球囊 腔道 本實用新型 方向延伸 相對移動 注液腔 同軸 貫穿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包括第一導管、第二導管、固定在第一導管遠端的近端球囊和固定在第二導管遠端的遠端球囊;第一導管內有注液腔、貫穿第一導管的充氣腔和通過第二導管的腔道,第二導管內有充氣腔,腔道延導管同軸方向延伸;近端球囊和遠端球囊間的距離可以通過令兩個導管相對移動來調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消化內科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
背景技術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來出現的一項新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利用各種電切刀對大于2cm的病變進行黏膜下剝離的內鏡微創技術。這一技術實現了較大病變的整塊切除,為病變提供了準確的病理診斷分期。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ESD造成的創口較小;患者可接受多個部位的多次治療;醫生能得到完整的組織病理標本以供分析;在根治腫瘤的基礎上,較好地保留消化道生理功能,明顯改善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目前已成為了包括食管在內的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但由于ESD切除粘膜面積大,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是ESD術后再狹窄,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臨床實際ESD術前給予病變部位灌注激素。因為液體在腸道活膽道內會隨意流動,無法固定在所需區域,所以目前通常患者只能在平躺狀態下將激素液體注入患者自然腔道的病變部位,缺點是注入量大,激素液體流動不能有效覆蓋病變部位,給臨床實際操作帶來困難。
因此一種能將液體藥物有效覆蓋特定區域,且不固定區域長度的醫療器械的迫切需要的。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使得藥物灌注變得可控,有效的解決ESD術前給予病變部位灌注激素時不能有效覆蓋特定區域,且不固定區域長度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所述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包括第一導管、第二導管、固定在所述第一導管遠端的近端球囊和固定在所述第二導管遠端的遠端球囊;所述第一導管內有注液腔、貫穿所述第一導管的第一充氣腔通過所述第二導管的腔道,所述第二導管內有第二充氣腔;所述第一導管和第二導管可以相對移動來調節所述近端球囊和所述遠端球囊間的距離。
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所述近端球囊和遠端球囊在人體腔道內可以形成半封閉結構,將藥物鎖定在半封閉治療空間內。
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所述注液腔可以是在所述第二導管外貫穿所述第一導管,與第一充氣腔并排分布,此時所述注液腔的遠端具有一個位于所述近端球囊遠端的出口,所述第一導管的近端具有充氣接頭和注液接頭,所述第二導管的近端具有充氣接頭;所述注液腔也可以是貫穿所述第二導管,與第二充氣腔并排分布,此時所述注液腔的遠端具有一個靠近所述遠端球囊近端的出口,所述第一導管的近端具有充氣接頭,所述第二導管的近端具有充氣接頭和注液接頭。
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所述第一和第二充氣腔的遠端分別位于所述近端和遠端球囊內部,且分別與所述近端和遠端球囊內部相通。
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所述球囊為彈性材料包括硅膠、天然橡膠和聚氨酯。
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第二導管內還可以包含導絲腔。
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導絲腔可以貫穿整個第二導管。
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導絲腔可以起始于所述遠端球囊的近端,結束于所述第二導管的遠端。
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可調式雙球囊灌注導管,第二導管的近端還可以連接導絲接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微創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南京微創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143771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