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兼備抗傾和減搖功能的水艙有效
| 申請號: | 201821374277.0 | 申請日: | 2018-08-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9008828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21 |
| 發明(設計)人: | 酉小廣;鄒寧;楊建東;賈正余;沐俊山;陶飛;李玉劍;李仁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 |
| 主分類號: | B63B39/00 | 分類號: | B63B39/00;B63B4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東方盛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宋平 |
| 地址: | 2144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艙 本實用新型 電氣控制裝置 氣壓生成裝置 水位測量裝置 姿態測量裝置 換向裝置 控制閥門 內部設置 生成裝置 效果獲得 空氣壓 氣壓 船舶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兼備抗傾和減搖功能的水艙,包括水艙;其中,所述水艙的內部設置有艙內水位測量裝置,所述水艙的U型艙外設置有電氣控制裝置和船姿態測量裝置,所述水艙的U型艙外設置有空氣壓生成裝置,所述空氣壓生成裝置連接有氣壓換向裝置。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水艙設置成U型結構,通過合理控制閥門,使得水艙可以在減搖時生成減搖力矩,在抗傾時生成抗傾力矩,當船舶既需要抗傾又需要減搖時可以讓減搖功能和抗傾功能共用一個水艙,從而達到節省船上空間的目的;或者,在船上已經設置有多個水艙的情況下,通過讓每個水艙兼備減搖和抗傾功能,可以使這些水艙總體的抗傾效果或者減搖效果獲得明顯提高。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船舶姿態控制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兼備抗傾和減搖功能的水艙。
背景技術
對于裝載貨物的船舶,當由船外向船上吊裝重物或者由船上向船外吊卸重物時,船舶會因為受到重物產生的橫傾力矩的作用而發生橫傾。對于所有船舶,在有波浪的環境下,船舶會因為受到波浪產生的周期性的橫搖力矩的作用力而發生橫搖。橫傾和橫搖都會對船上設備以及船上人員產生負面影響,如果需要減小這種影響,就需要對船舶實施抗傾和減搖。
減搖水艙或者抗傾水艙其減搖效果或者抗傾效果不但與控制技術水平有關,而且還與水艙本身的減搖能力容量(可以生成的減搖力矩的最大值)或者抗傾能力容量(可以生成的抗傾力矩的最大值)有關。通常,水艙的容積越大、占用的船上空間越大、減搖能力容量或者抗傾能力容量也就越大。
由于現有技術中減搖水艙系統與抗傾水艙系統是相互獨立的,當船舶既需要抗傾又需要減搖時,就必須在船上設置至少兩個水艙,總共占用的船上空間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兼備抗傾和減搖功能的水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兼備抗傾和減搖功能的水艙,具有節省水艙占用的船上空間,每個水艙兼備減搖和抗傾兩種功能,明顯提高水艙的抗傾和減搖效果的特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兼備抗傾和減搖功能的水艙,包括水艙;其中,所述水艙的內部設置有艙內水位測量裝置,所述水艙的U型艙外設置有電氣控制裝置和船姿態測量裝置,所述水艙的U 型艙外設置有空氣壓生成裝置,所述空氣壓生成裝置連接有氣壓換向裝置,所述氣壓換向裝置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別連接到水艙的上端兩側,所述水艙的U型艙外連接有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兩端均勻設置有第一氣閥和第二氣閥,所述水艙的底部設置有調節水閥。
在本實用新型中進一步的,所述水艙包括左邊艙、底通道和右邊艙,其中,所述底通道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左邊艙和右邊艙,所述左邊艙和右邊艙尺寸均相同僅位置不同。
在本實用新型中進一步的,所述水艙采用為U型結構設計,且水艙兼用作為抗傾水艙和減搖水艙。
在本實用新型中進一步的,所述水艙的整個控制系統通過一套電氣控制裝置進行控制調節。
在本實用新型中進一步的,所述水艙的兩側的左邊艙和右邊艙的頂部由第一管路、第三管路和第二管路相連接貫通。
在本實用新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與第二管路的連接處安裝有氣壓換向裝置進行氣流方向切換,所述第三管路靠近左邊艙和右邊艙的兩端分別安裝有第二氣閥和第一氣閥,所述第一氣閥和第二氣閥型號尺寸均一樣。
在本實用新型中進一步的,所述第三管路在不使用第一氣閥和第二氣閥時通過加裝的第三氣閥進行氣流方向切換。
在本實用新型中進一步的,所述水艙中不使用調節水閥,也能保證減搖兼抗傾水艙的正常運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未經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137427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