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變速箱殼體擋油導油潤滑筋板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821163302.0 | 申請日: | 2018-07-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634347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22 |
| 發明(設計)人: | 王磊;華志建;陳丹;錢健豐;蔡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汽車變速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7/04 | 分類號: | F16H57/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達專利事務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錫麟 |
| 地址: | 201807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碗形結構 導油 變速箱殼體 分隔齒輪 筋板結構 能量損失 潤滑油液 中間軸 筋板 本實用新型 潤滑油導向 輸出軸軸心 齒輪組件 方案結構 環繞設置 零件成本 強制潤滑 直接設置 擋油板 輸出軸 軸承箱 均布 同向 油板 軸承 裝配 開口 申請 | ||
本申請涉及一種變速箱殼體擋油導油潤滑筋板結構,為開放式碗形結構且環繞設置于軸承箱內的中間軸下方,包括:設置于碗形結構邊沿的匯油板、均布于碗形結構上與中間軸同向的若干U型槽。本實用新型通過在軸承箱上直接設置擋油導油筋板來分隔齒輪與潤滑油液,來降低攪油能量損失,并通過對筋板開口朝向輸出軸軸心方向的設計以將潤滑油導向輸出軸對應部位齒輪組件,來進行強制潤滑。該方案結構簡單,分隔齒輪與潤滑油液來降低攪油能量損失的同時,可避免增加擋油板零件增多的裝配時間和零件成本。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變速器領域的技術,具體是一種變速箱殼體擋油導油潤滑筋板結構。
背景技術
對于縱置變速箱而言,一般變速箱底部的檔位齒輪侵入潤滑油液攪動油液運動,而齒輪組件侵入油液越深,能夠攪動的潤滑油液越多,齒輪傳動時的攪油能量損失就越大。隨著攪油能量損失的增多,變速箱潤滑油油溫會持續升高,增加了變速箱的散熱負擔降低了變速箱的傳動效率;另外,過度攪油會導致箱體內產生氣泡增多,增大了變速箱內部元器件的氣蝕風險。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目前變速箱通過增加擋油板或擋油罩零件來分隔齒輪與潤滑油,以減少齒輪組件轉動過程中攪油損失的解決方案,提出一種變速箱殼體擋油導油潤滑筋板結構,來分隔齒輪與潤滑油,以減小檔位齒輪的攪油損失。另外,通過對筋板的開口方向進行設置可同時起到導油潤滑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為開放式碗形結構且環繞設置于軸承箱內的中間軸下方,包括:設置于碗形結構邊沿的匯油板、均布于碗形結構上與中間軸同向的若干U型槽。
所述的擋油導油潤滑筋板結構的外側沿中間軸的徑向設有若干支撐筋。
所述的環繞設置是指:碗形結構包絡中間軸上部分檔位齒輪,通過中間軸及齒輪組件逆時針方向轉動帶動潤滑油液運動,被帶動的油液由導油潤滑筋板阻隔,筋板內的油液沿筋板運動,筋板外的油液不受由齒軸組件旋轉帶動的切向運動油液的影響(筋板內油液可通過U型槽得到補充)。
技術效果
與現有增加擋油板零件來分隔齒輪與潤滑油減少攪油損失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直接在軸承箱上增加擋油導油潤滑筋板來分隔齒輪與潤滑油,該方案結構簡單,增加的筋板與軸承箱一起壓鑄出型,減少了增加擋油板的零件和裝配時間成本。并且,通過對擋油導油潤滑筋板開口方向沿輸出軸軸心方向的設置,將檔位齒甩油油液甩向輸出軸以強制潤滑輸出軸上的齒輪組件。該軸承箱擋油導油潤滑筋板結構方案分隔了檔位齒輪與潤滑油液,可在降低了攪油損失同時起到強制潤滑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殼體及其內部齒軸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潤滑油油液面及檔位齒甩油油液出口方向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殼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殼體局部擋油導油潤滑筋板結構示意圖;
圖中:軸承箱1、輸出軸2、中間軸3、碗形結構4、油液面位置5、U型槽6、支撐筋7、匯油板8。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4所示,為本實施例涉及的一種擋油導油潤滑筋板結構,為開放式碗形結構且環繞設置于軸承箱1內的中間軸下方,包括:設置于碗形結構4邊沿的匯油板8、均布于碗形結構上與中間軸同向的若干U型槽6。
所述的碗形結構4與匯油板8連接,開口朝向輸出軸軸心方向,從而將潤滑油朝向輸出軸方向導出,以強制潤滑輸出軸2該部位上的齒輪組件。
所述的匯油板8為傾斜板(與水平方向夾角550±100),其上端與軸承箱1連接,下端與碗形結構4連接,可將該部位回流的潤滑油匯入碗形結構4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汽車變速器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汽車變速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116330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