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渦輪后機匣與外涵承力環的聯接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821033877.0 | 申請日: | 2018-07-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396759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天一;王群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01D25/24 | 分類號: | F01D25/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 地址: | 110015 ***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承力環 承力框架 承力拉桿 軸承座 聯接結構 后機匣 轉接座 渦輪 本實用新型 上安裝座 下安裝座 安裝座 航空發動機設計 發動機軸線 工作效率 流通效率 外涵道 外流道 減小 接座 流道 內置 聯接 發動機 穿過 堵塞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渦輪后機匣與外涵承力環的聯接結構,屬于航空發動機設計領域,其包括:設有上安裝座的外涵承力環、軸承座和位于外涵承力環與軸承座之間的承力框架;還包括:接座,轉接座位于承力框架與軸承座之間,轉接座遠離發動機軸線一側設有下安裝座,轉接座分別與軸承座和承力框架相對固定;承力拉桿,承力拉桿穿過承力框架,且承力拉桿的兩端分別與上安裝座和下安裝座連接,使外涵承力環和承力框架之間形成外涵道。本實用新型的渦輪后機匣與外涵承力環的聯接結構通過將安裝座內置,可以減小承力拉桿及其安裝座對外流道的堵塞面積,提高外流道空氣的流通效率,進而提高整個發動機的工作效率,而且結構簡單,聯接可靠。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航空發動機結構設計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渦輪后機匣與外涵承力環的聯接結構。
背景技術
如圖1和圖2所示,在現代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的渦輪后機匣中,原軸承座4與原承力框架3聯接后,一般再通過傾斜設置的短拉桿2與原外涵承力環1進行聯接,短拉桿2的兩端分別通過設置在原外涵承力環1上的原上安裝座52和設置在原承力框架3上的原下安裝座51進行安裝固定。由此原外涵承力環1與原承力框架3之間形成一個外流道,其間可以使得空氣氣流流通,圖2中箭頭所示方向即為氣流流通方向。
然而在現有技術的聯接結構中,由于短拉桿2及其安裝座被直接布置在原外涵承力環1和原承力框架3組成的外流道之中,短拉桿2和安裝座會對外流道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塞,進而減小了外流道的流通面積,降低了外流道的空氣流通效率,最終降低了整個航空發動機的工作效率。
如果為了減小短拉桿2對外流道的阻塞面積,而將短拉桿2由傾斜布置改為豎直布置,那么短拉桿2所受的工作應力將增大,不利于短拉桿2自身的使用壽命,若增大短拉桿2的直徑以提高強度,無疑則增加了發動機的結構重量。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渦輪后機匣與外涵承力環的聯接結構,以提高外流道的空氣流通效率,且結構簡單,聯接可靠。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渦輪后機匣與外涵承力環的聯接結構,所述渦輪后機匣與外涵承力環的聯接結構包括:
設有上安裝座的外涵承力環、軸承座和位于外涵承力環與軸承座之間的承力框架;還包括:
轉接座,所述轉接座位于所述承力框架與軸承座之間,所述轉接座遠離發動機軸線一側設有下安裝座,所述轉接座分別與軸承座和承力框架相對固定;
承力拉桿,所述承力拉桿穿過所述承力框架,且承力拉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上安裝座和下安裝座連接,使外涵承力環和承力框架之間形成外涵道。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承力拉桿為多個,多個承力拉桿以發動機軸心均布。
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承力拉桿傾斜設置,相鄰兩下安裝座的中點與軸心的連線和所述承力拉桿所構成的傾斜角度為度~度。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軸承座沿氣流流向設有第一止口,所述轉接座與軸承座固定于所述止口以限制所述轉接座沿氣流流向移動。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承力框架下端沿徑向設有第二止口,所述轉接座與承力框架固定于所述第二止口以限制所述轉接座沿徑向方向移動。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承力框架上用于通過所述承力拉桿的通孔直徑大于所述承力拉桿直徑不超過1mm。
本實用新型的渦輪后機匣與外涵承力環的聯接結構通過將安裝座內置,可以減小承力拉桿及其安裝座對外流道的堵塞面積,提高外流道空氣的流通效率,進而提高整個發動機的工作效率,而且結構簡單,聯接可靠。
附圖說明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未經中國航發沈陽發動機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103387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