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井下立式沉淀池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820922337.1 | 申請日: | 2018-06-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448721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01 |
| 發明(設計)人: | 李成斌;蔣文利;吳永強;谷林林;王寶文;楊闖;羅業民;齊朝鵬;雷發根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北鋼鐵集團礦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21/02 | 分類號: | B01D21/02;B01D21/24 |
| 代理公司: | 石家莊冀科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劉偉 |
| 地址: | 063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沉淀池 集泥槽 進水管 本實用新型 沉淀池結構 高壓氣管 排泥管道 反射板 集水槽 進水渠 井下 采礦工程 沉淀效果 設施結構 漏斗型 上端 排泥 清淤 下端 |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井下立式沉淀池結構,屬于采礦工程設施結構領域。技術方案是:包含進水渠(1)、進水管(2)、集水槽(3)、沉淀池(4)、反射板(6)、高壓氣管(7)、排泥管道(8)和集泥槽(9),沉淀池(4)的上方圍繞沉淀池(4)設有集水槽(3),沉淀池(4)內設有進水管(2)和高壓氣管(7),所述進水管(2)的上端連接進水渠(1),進水管(2)的下端設有反射板(6),沉淀池(4)的下部為集泥槽(9),所述集泥槽(9)為漏斗型,集泥槽(9)的底部設有排泥管道(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沉淀效果好,占地面積小,排泥容易,還能夠實現沉淀池在工作的同時進行沉淀池清淤工作。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井下立式沉淀池結構,屬于采礦工程設施結構領域。
背景技術
地下礦山井下廢水沉淀和沉淀池清淤一直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 ,對于一些涌水隨大氣降雨變化較大或采用充填法采礦的礦山,廢水沉淀和沉淀池清淤是重要的生產環節之一。
傳統的井下沉淀池多采用普通的平流式沉淀池,存在占用空間大、沉淀效果差和清淤難度大的問題,而且一般情況下需要施工兩組,清淤時交替使用,增加施工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井下立式沉淀池結構,沉淀效果好,占地面積小,清淤容易,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井下立式沉淀池結構,包含進水渠、進水管、集水槽、沉淀池、反射板、高壓氣管、排泥管道和集泥槽,沉淀池的上方圍繞沉淀池設有集水槽,沉淀池內設有進水管和高壓氣管,所述進水管的上端連接進水渠,進水管的下端設有反射板,沉淀池的下部為集泥槽,所述集泥槽為漏斗型,集泥槽的底部設有排泥管道。
所述沉淀池的上部為圓柱形,沉淀池下部的集泥槽為圓錐形。
所述進水管設在沉淀池上部圓柱形的中心位置上。
所述高壓氣管延伸至集泥槽的底部。
所述沉淀池上方圍繞沉淀池的集水槽為環形。
所述沉淀池上方圍繞沉淀池的集水槽設有出水管。
采用本實用新型,地下礦山井下廢水通過進水渠和進水管進入沉淀池,廢水在沉淀池中均勻分布后沿整個過水斷面緩慢上升,水流方向與顆粒沉淀方向相反,其截留速度與水流上升速度相等,上升速度等于沉降速度的顆粒將懸浮在混合液中形成一層懸浮層,對上升的顆粒進行攔截和過濾,達到井下廢水沉淀的作用,并通過漏斗型的集泥槽和排泥管道,實現沉淀池的清淤工作,沉淀后的水通過集水槽和出水管流出沉淀池。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沉淀效果好,占地面積小,排泥容易,還能夠實現沉淀池在工作的同時進行沉淀池清淤工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平面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斷面圖;
圖中:進水渠1、進水管2、集水槽3、沉淀池4、出水管5、反射板6、高壓氣管7、排泥管道8、集泥槽9。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照附圖1,一種井下立式沉淀池結構,包含進水渠1、進水管2、集水槽3、沉淀池4、反射板6、高壓氣管7、排泥管道8和集泥槽9,沉淀池4的上方圍繞沉淀池4設有集水槽3,沉淀池4內設有進水管2和高壓氣管7,所述進水管2的上端連接進水渠1,進水管2的下端設有反射板6,沉淀池4的下部為集泥槽9,所述集泥槽9為漏斗型,集泥槽9的底部設有排泥管道8。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北鋼鐵集團礦業有限公司,未經河北鋼鐵集團礦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092233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旱地排水口分層促沉吸附裝置
- 下一篇:一種高效刮泥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