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海綿透水路沿石及海綿城市道路結構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820520211.1 | 申請日: | 2018-04-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266622U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21 |
| 發明(設計)人: | 楊弘;呂波;劉基正;梅龍躍;譚頤;胡潤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E01C11/22 | 分類號: | E01C11/22 |
| 代理公司: | 重慶天成卓越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譚春艷 |
| 地址: | 400020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透水路沿石 海綿 車行道 溢流井 雨水井 瀝青混凝土路面層 城市道路結構 透水混凝土層 混凝土層 不透水 路沿石 兩層 透水 下端 人行道 連通 滯留 本實用新型 從上到下 碎石基層 底基層 透水磚 擋體 夯實 土基 碎石 相通 雨水 凈化 | ||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海綿城市道路結構系統及海綿透水路沿石,其中海綿透水路沿石的擋體從下到上依次為不透水混凝土層、透水混凝土層和不透水混凝土層。道路包括車行道、人行道以及設置在車行道和人行道之間的生物滯留溝,車行道的兩側每間隔一定距離設有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車行道從上到下由兩層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層、碎石基層碎石底基層和夯實土基組成,位于兩個雨水井之間的路沿石為海綿透水路沿石,海綿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層與車行道的兩層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層相通,在雨水井處的路沿石為不透水路沿石,雨水井的下端與沉沙溢流井連通,沉沙溢流井的下端設置有透水磚連通沉沙溢流井和生物滯留溝。實現雨水“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海綿透水路沿石及海綿城市道路結構系統,屬于市政建設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的城市道路包括車行道、人行道以及設置在車行道和人行道之間的生物滯留溝,所述車行道和生物滯留溝之間設置路沿石。
目前市面使用的路沿石一般為混凝土路沿石或大理石路沿石,其中,混凝土路沿石采用場外預制工藝制成,大理石路沿石采用原石切割后表面拋光工藝制成。但無論是混凝土路沿石還是大理石路沿石,都不具備透水的性能。雖然隨海綿城市建設的推廣,車行道路面設置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車行道的兩側每間隔一定距離設置雨水井,但是還是無法避免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容水飽合后雨水在車行道上的徑流,造成路面積水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有在路沿石上鉆孔,讓雨水流出車行道進入生物滯留溝,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孔易堵塞,更無法解決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層積水問題。如何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是現有技術中面臨的重要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海綿透水路沿石,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海綿城市道路結構系統,能減少車行道路面積水現象,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實現雨水“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
為了實現上述第一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海綿透水路沿石,包括擋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擋體從下到上依次為不透水混凝土層、透水混凝土層和不透水混凝土層,所述擋體一體澆筑成型。
優選:所述透水混凝土層為C30透水混凝土層。
優選:還包括基礎,所述基礎和擋體連成L形。
為了實現上述第二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海綿城市道路結構系統,包括車行道、人行道以及設置在車行道和人行道之間的生物滯留溝,所述車行道和生物滯留溝之間設置路沿石,所述車行道的兩側每間隔一定距離設置有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所述路沿石位于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之間,其中沉沙溢流井靠生物滯留溝一側,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行道從上到下由兩層到三層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層、不透水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不透水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和夯實土基組成,位于兩個雨水井之間的路沿石為上述海綿透水路沿石,所述海綿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層與車行道的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層相通,雨水滲透到車行道的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層后通過海綿透水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層進入生物滯留溝;在雨水井處的路沿石為不透水路沿石,所述雨水井的下端與沉沙溢流井連通,所述沉沙溢流井的下端設置有透水磚連通沉沙溢流井和生物滯留溝。
采用上述方案,下雨天,一方面雨水滲透到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層,再通過路沿石的透水混凝土層滲透到生物滯留溝。另一方面,雨水流到雨水井和沉沙溢流井,再通過沉沙溢流井的透水磚滲透到生物滯留溝或溢流到生物滯流溝。能有效減少車行道積水,減少車行道雨水徑流,同時相當于進入生物滯留溝的雨水得到了初步的凈化過濾。
上述方案中:所述生物滯留溝的溝壁上設置有隔水層。避免生物滯留溝內的雨水滲透后影響路基強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人行道從上到下依次為透水磚面層、透水水泥砂漿層、透水砼、碎石透水層、隔水層和夯實土基層,所述碎石透水層與生物滯留溝連通。
上述方案中:生物滯留溝內從上到下依次為種植土層、砂濾層和碎石盲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未經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052021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海綿城市生態步道
- 下一篇:一種水利工程用急流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