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基于雙曲面攪拌器的旋流沉砂池有效
| 申請號: | 201820508246.3 | 申請日: | 2018-04-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389458U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18 |
| 發明(設計)人: | 劉海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21/02 | 分類號: | B01D21/02;B01D21/26;B01D21/28 |
| 代理公司: | 武漢河山金堂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沉砂池 雙曲面攪拌器 提砂裝置 排砂管 本實用新型 旋流沉砂池 出口端 砂斗 軸向 攪拌死角 攪拌裝置 出水渠 進口端 進水渠 可調速 有機物 有效地 除砂 漿板 砂粒 伸入 連通 伸出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基于雙曲面攪拌器的旋流沉砂池,包括沉砂池,所述沉砂池上連接有進水渠和出水渠,所述沉砂池的中央安裝有軸向的雙曲面攪拌器,所述沉砂池的底部、且位于雙曲面攪拌器的下方設有砂斗,所述沉砂池的中央還設有軸向的提砂裝置和排砂管,所述排砂管的進口端與提砂裝置的出口端連通,所述排砂管的出口端伸出沉砂池,所述提砂裝置伸入到底部的砂斗中。本實用新型采用可調速的雙曲面攪拌器作為沉砂池的攪拌裝置,能有效地消除攪拌死角,促進有機物和砂粒的分離,解決了現有沉砂池漿板攪拌除砂效果差、運行不穩定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雙曲面攪拌器的旋流沉砂池。
背景技術
沉砂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粒徑大于0.2mm、密度大于2.65t/m3的沙粒,以保護管道、閥門等設施免受磨損和阻塞,由于其工作原理是以重力分離為基礎,故應控制沉砂池的進水流速,使得比重大的無機顆粒下沉,而有機懸浮顆粒能夠隨水流帶走。現有沉砂池的種類主要有平流沉砂池、曝氣沉砂池以及旋流沉沙池等,其中旋流沉砂池是一種利用機械力來控制水流的流態與流速,進而加速沙粒的沉淀并使有機物隨水流帶走的沉沙裝置。
然而目前的旋流沉沙池一般是在沉砂池中間設置漿板或槳葉作為攪拌器使池內的水流保持環流,這種沉砂池在運行過程中,其設置在中間的漿板或槳葉無法將池底的砂粒全部卷起,使得大量砂粒沉積在池底,導致沉砂池除砂效果差,同時漿板上也會纏繞纖維狀物體,使得運行不穩定。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雙曲面攪拌器的旋流沉砂池,以解決現有沉砂池漿板攪拌除砂效果差、運行不穩定的問題。
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基于雙曲面攪拌器的旋流沉砂池,包括沉砂池,所述沉砂池上連接有進水渠和出水渠,所述沉砂池的中央安裝有軸向的雙曲面攪拌器,所述雙曲面攪拌器的轉速可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沉砂效果,所述沉砂池的底部、且位于雙曲面攪拌器的下方設有砂斗,所述沉砂池的中央還設有軸向的提砂裝置和排砂管,所述排砂管的進口端與提砂裝置的出口端連通,所述排砂管的出口端伸出沉砂池,所述提砂裝置伸入到底部的砂斗中。
進一步地,所述雙曲面攪拌器包括雙曲面葉輪、傳動軸及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設置在所述沉砂池的頂部,所述傳動軸的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驅動裝置的下方,所述傳動軸的另一端與雙曲面葉輪連接,所述雙曲面葉輪的曲面葉輪體上表面形狀為雙曲線母線繞葉輪體軸線旋轉形成的漸開雙弧面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雙曲面葉輪的漸開雙弧面上均勻布設有多條導流葉片。
進一步地,所述導流葉片凸出雙曲面葉輪表面1~10cm。
進一步地,所述雙曲面葉輪的直徑為500mm~2800mm,所述雙曲面葉輪的轉速為可調的。
進一步地,所述雙曲面葉輪由增強纖維玻璃鋼或不銹鋼材料制作而成,能適應不同的工況要求,使用壽命長。
進一步地,所述提砂裝置還連接有砂水分離器,所述砂水分離器設置在所述沉砂池旁邊的地面上,所述提砂裝置采用空氣提升裝置,可配以排砂泵排砂,最后經過砂水分離器達到清潔排砂的標準。
進一步地,所述沉砂池的池體上沿還設有工作橋,所述驅動裝置設置在工作橋上。
與現有的漿板式旋流沉砂池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基于雙曲面攪拌器的旋流沉砂池,采用雙曲面攪拌器作為沉砂池的攪拌裝置,其獨特的雙曲面葉輪結構設計,最大限度地將流體特性與機械運動相結合,能有效地消除攪拌死角,促進有機物和砂粒的分離,由于所受離心力不同,相對密度較大的砂粒被甩向池壁,在重力的作用下沉入砂斗,而較輕的有機物,則在沉砂池中間部分與砂子分離,有機物隨出水旋流帶出池外。此外,通過調整雙曲面葉輪的轉速,可以達到最佳的沉砂效果。其具體的有益效果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未經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050824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