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抗震加固結構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820429052.4 | 申請日: | 2018-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8023855U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30 |
| 發(fā)明(設計)人: | 左占宣;公茂盛;王曉敏;謝禮立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E04F11/02 | 分類號: | E04F11/02;E04H9/02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龍科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 地址: | 150000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樓梯板 下平臺 抗震加固結構 鋼筋混凝土樓梯 鉛芯橡膠支座 切斷面 上凹槽 下凹槽 地震作用 連接位置 柔性連接 水平切斷 上平臺 傳力 粘貼 樓梯 | ||
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抗震加固結構,涉及一種樓梯抗震加固結構。上平臺基座與下平臺基座之間固定有樓梯板,下平臺基座與樓梯板連接位置水平切斷設置,下平臺基座的切斷面沿其寬度方向設有兩個下凹槽,樓梯板的切斷面沿其寬度方向設有兩個上凹槽,每對應的上凹槽與下凹槽之間安裝有一個鉛芯橡膠支座,樓梯板底部粘貼有FRP進行加固。結構傳力機制明確、合理,樓梯板與下平臺基座之間采用鉛芯橡膠支座柔性連接,減輕地震作用。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樓梯抗震加固結構,尤其是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抗震加固結構。
背景技術
國內外歷次的震害調查發(fā)現(xiàn),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樓梯在地震作用下經(jīng)常會發(fā)生嚴重的破壞,最常見的破壞形式就是與平臺板(梁)相連的框架柱發(fā)生破壞,這是因為樓梯和平臺板(梁)的存在對框架會起到“K”型支撐的作用,使框架柱形成短柱,改變了框架柱預期的受力模式,在地震作用下發(fā)生剪切破壞或者彎剪破壞,由于樓梯間框架柱的失效退出工作也可能引起整個結構的連續(xù)倒塌。在實際地震中,樓梯與主體結構構件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力,但在結構抗震設計中,樓梯是作為非結構構件不參與結構的抗震計算,忽略了樓梯的存在對結構的不利影響。
鑒于歷次震害的經(jīng)驗,2010年的抗震規(guī)范已明確指出:“考慮到樓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撐的受力狀態(tài),對結構的整體剛度有較明顯的影響,建議在結構計算中予以適當考慮”,因此目前新建的各種裝配式結構將樓板與主體結構的連接處采用滑動支座連接方式,來消除樓梯對主體結構構件的作用力與不利影響。
然而,對于大量的按照老舊規(guī)范設計建造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而言,如何減輕樓梯對主體結構抗震能力的不利影響,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為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抗震加固結構。
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下述技術方案:一種鋼筋混凝土樓梯抗震加固結構,包括下平臺基座、樓梯板、上平臺基座,所述的上平臺基座與下平臺基座之間固定設置有樓梯板,所述的鋼筋混凝土樓梯抗震加固結構還包括兩個鉛芯橡膠支座,所述的下平臺基座與樓梯板連接位置水平切斷設置,下平臺基座的切斷面沿其寬度方向設有兩個下凹槽,所述的樓梯板的切斷面沿其寬度方向設有兩個上凹槽,所述的兩個上凹槽與所述的兩個下凹槽一一對應設置,且兩個上凹槽均與樓梯板后方貫通設置,兩個下凹槽均與下平臺基座后方貫通設置,每對應的上凹槽與下凹槽之間安裝有一個鉛芯橡膠支座,樓梯板底部粘貼有FRP進行加固。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結構傳力機制明確、合理,樓梯板與下平臺基座之間采用鉛芯橡膠支座柔性連接,在地震作用下既可以允許樓梯板與下平臺基座之間發(fā)生相對變形,而且還可以通過鉛芯橡膠支座耗能,減輕地震作用,由于鉛芯橡膠支座的耗能減震作用,樓梯間相對于與其相鄰的結構部分更安全,可作為地震中的臨時避難場所,同時也能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為應急疏散通道的作用;
2.現(xiàn)有技術在對樓梯進行改造加固后,未考慮樓梯板兩端邊界條件改變后其受力狀態(tài)的變化,樓梯板本身可能會在活荷載和自身重力作用下發(fā)生破壞,本實用新型為避免樓梯板兩端邊界條件改變后,樓梯板本身受力狀態(tài)的變化及配筋的不足,采用FRP對樓梯板加固,方便安全;
3.在地震作用下鉛芯橡膠支座發(fā)生嚴重損傷后,可通過更換快速恢復正常使用功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鋼筋混凝土樓梯抗震加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鉛芯橡膠支座的軸測圖;
圖3是圖1的A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未經(jīng)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042905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