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油道外置型液壓馬達有效
| 申請號: | 201820373802.0 | 申請日: | 2018-03-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7961140U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12 |
| 發明(設計)人: | 陳凌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佛山市科達液壓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5B15/14 | 分類號: | F15B15/14;F15B15/20 |
| 代理公司: | 廣州圣理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302 | 代理人: | 頓海舟 |
| 地址: | 528313 廣東省佛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殼體 油道 過渡板 后蓋 液壓馬達 本實用新型 液壓缸密封 傳統液壓 密封性能 一端密封 成品率 輸出軸 液壓缸 油路 馬達 鑄造 外部 | ||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油道外置型液壓馬達,包括殼體、輸出軸、液壓缸、后蓋、油道以及過渡板,所述過渡板分別與所述后蓋和所述油道的一端密封連接,在所述過渡板內設置有油路,所述油道的另一端與所述液壓缸密封連接。通過將油道設置在殼體的外部,克服了傳統液壓馬達的缺點,簡化了殼體的結構,所以降低了鑄造難度,并且密封性能更好,所以使得殼體的成品率大幅提高。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壓馬達,尤其涉及一種油道外置型液壓馬達。
背景技術
液壓馬達是一種把液體的壓力能轉換為機械能的液壓元件,如圖1所示,其結構包括殼體1、油道2、液壓缸3、輸出軸4以及后蓋5,油道2集成鑄造在殼體1上,為殼體1的一部分,該液壓馬達的工作原理為:壓力油從后蓋5的油孔進入,通過油道2進入液壓缸3內,通過液壓缸3內部的活塞和油缸(圖中未示出)組成的油路,壓力油從而能夠推動輸出軸4旋轉做功。
上述液壓馬達的優點是結構緊湊,但是由于油道內置在殼體內,所以殼體的鑄造難度大,易泄露,殼體成品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油道外置型液壓馬達,克服了上述液壓馬達的缺點,簡化了殼體結構,使得殼體成品率大大提高,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種油道外置型液壓馬達,包括殼體、輸出軸、液壓缸、后蓋以及油道,所述后蓋上設置有第一進油孔;在所述液壓缸內設置有活塞和油缸;還包括過渡板,所述過渡板分別與所述后蓋和所述油道的一端密封連接,在所述過渡板內設置有油路,所述油道的另一端與所述液壓缸密封連接;在所述液壓缸上設置有第二進油孔,所述第二進油孔的軸線與所述輸出軸平行。
過渡板內的油路與油道連通,使得高壓油從后蓋的第一進油孔內進入后流經過渡板內的油路、油道,然后從液壓缸的第二進油孔進入到液壓缸內的活塞和油缸內,從而推動輸出軸做功。
所述第二進油孔的軸線與所述輸出軸平行,減少了高壓油的阻力。
在所述油道的兩端的外表面設置有外螺紋,在所述過渡板與所述油道接觸的部分設置有內螺紋,所述過渡板的內螺紋與所述油道一端的外螺紋嚙合鎖緊。
在所述第二進油孔包括與高壓油接觸的內表面以及與內表面相對的外表面,在所述第二進油孔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外螺紋,所述油道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進油孔通過螺母鎖緊。
所述油道的結構為彎管,所述彎管的一端與所述過渡板密封連接,所述彎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液壓缸密封連接。
在所述彎管的上游還設置有接頭,所述接頭的一端與所述彎管密封連接,所述接頭的另一端與所述過渡板密封連接。為便于制造和安裝,在彎管的上游還設置有接頭,所謂上游和下游是以高壓油流經的方向為基準,并且上游和下游是相對的,高壓油先流經接頭,再流經彎管,所以接頭設置在彎管的上游。
在所述第二進油孔的內表面與外表面之間設置有安裝槽。在安裝槽內設置有第一密封圈,使得油道與所述液壓缸連接時能夠起到密封的作用。
在油道與所述過渡板之間還設置有第二密封圈。
在所述接頭與所述彎管連接處設置有第三密封圈。
以上所述密封圈為橡膠。橡膠因為其固有的特性,如具有適當的機械強度、伸長率和抗撕裂強度,性能穩定,在介質中不易溶脹,熱收縮效應(焦耳效應)小,并且易加工成型,并能保持精密的尺寸等,使得其成為密封圈最常用的材料,橡膠的品種很多,在設計選用時,應了解各種橡膠的特性,合理選擇。
所述液壓馬達上設置有若干個所述液壓缸和油道,所述液壓缸和所述油道均勻分布在所述殼體上,每個所述液壓缸與所述油道密封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佛山市科達液壓機械有限公司,未經佛山市科達液壓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82037380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